按:栾川县老促会因地制宜,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县老促会协调当地政府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老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农民脱贫致富已指日可待。这种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各县(市)区老促会可根据本地实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帮助老区人民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他们尽快致富。
栾川老区乡镇发展老区特色产业助推老区群众增收
栾川县有7个老区乡(镇),2010年各老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老区群众增收,收到了显著效果。
合峪镇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放政府补贴资金560万元,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四大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袋料400万袋;养殖基地新建庙湾养鸡场养鸡40万只、杨山冷水鱼养殖16万尾、前村林下养殖土鸡10万只、孤山养殖野猪50余头;干果产业基地新改良板粟、核桃3000余亩;水果产业基地新栽植桃、李、大樱桃等果树300余亩,群众自主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潭头镇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脱贫增收。成立特色农业发展办公室负责该项工作,坚持“旅游强镇、特产福民”的发展方针,坚持产业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南北菌药,东西养殖,中间烟果”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共有养殖小区3个,各种专业合作社8个,发展烟叶、红薯、中药材、脱毒马铃薯、核桃、小杂果等种植基地13000亩。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全年共实现劳动力转移10185人,科技培训4000余人次。
秋扒乡 强力推进富民产业。全力发展烟草经济。把烟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支柱产业全力抓好,烟叶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2800亩增至2010年的3300亩,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创税80万元,种烟农户平均增收1.5万元。倾力抓好林地经济。乡财政拿出25万奖补资金,引导群众投资投劳60多万元,新建核桃基地3个总面积500余亩;栽植二花、杜仲、苹果等各类经济林苗木25000株,在鸭石、北沟、雁坎等村新建名贵苗木基地17个。旧祖路秋扒段两侧5公里点线相连、轮廓清楚的林果药经济长廊基本成型。大力扶持庭园经济。共争取小额扶贫贷款资金530多万元,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经济。鸭石村和北沟村以袋料食用菌为主,雁坎村以林果业为主,嶂峭村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秋扒村以特种养殖为主,“一村一品”经济雏形形成。
狮子庙乡 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建成瓮峪120亩育苗基地,每年可培育连翘幼苗100万株;二是许沟连翘基地已完成清坡及围栏建设,目前已建成药材种植区2.5万亩;三是筹建千山绿丰茧丝绸公司,每亩补贴200元的标准鼓励农户发展桑蚕业,目前已发展农户800户、养殖基地6个,栽植桑树1400亩190万株;四是长庄千亩板粟及林下养殖基地初见效益,完成板粟新品种嫁接准备工作,林下养殖土鸡已出栏5000只并建成孤山年出栏2万只土鸡养殖场,计划将该村发展成为土鸡养殖专业村;五是引进华锦生态种植技术开发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3个种养基地,推广经济林、林下养殖、中药材、食用药用菌等生态农业项目,目前三关庙示范基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桑树、核桃树栽种。
白土乡 特色农业巩固做大。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万亩连翘基地、千亩核桃基地、2500亩柿子基地。
叫河乡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大力推广发展脱毒马铃薯和高山蔬菜种植业。以栾川豫丰薯类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投资600万元发展高山蔬菜2600亩,建成600亩高山蔬菜基地3个,农户零散种植2000亩。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与郑州牧专合作,投资500万元建立黑元土猪养殖示范基地4个,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已发展养殖户120户,年产生猪2000余头,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促其领跑叫河的冷水鱼养殖产业。
栾川乡 旅游已成为乡域经济发展新名片。已成功申报河南省“旅游名乡”和“生态示范乡镇”,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名乡”。
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了老区农民增收渠道,破解了老区农民增收难题,增加了老区农民收入,受到了老区农民的普遍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