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关键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老促会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有关老区的一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老区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配合各级党委、政府,搞好精准扶贫调查、宣传老区精神、为老区引资引荐等方面,带着感情和责任,努力做好老区各项工作。
偃师市:党委、政府主导,推进扶贫攻坚
1.在大口镇组织召开老区建设第十次工作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灵敏,市人大主任、市老促会会长丁朝龙,市政府副市长赵颇,市政协副主席郭玉森,市老促会副会长魏宏均和市加快老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老促会理事、各老区村党支部书记等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表彰了先进;总结了市老区建设2015年度老区建设工作任务;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灵敏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清形势,抢抓加快老区建设新机遇;积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帮助老区贫困人口过上好日子;传承老区精神,推动老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形成合力,营造加快老区发展的强大力量。市政府同意把每年老区建设特殊经费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2.抓调研,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全市有贫困村20个,其中老区贫困村占17个,贫困人口达1万余人。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市老促会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学习洛阳市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精准确定贫困户。二是主动和市扶贫办紧密结合,掌握贫困人口分布,了解市直单位“一对一”扶贫办法和脱贫计划。三是选择府店镇来定村、安乐村作为市老促会扶贫攻坚工作联系村。四是基本摸清17个老区贫困村2016年主要建设项目规划。
3.重视老区宣传,配合皮旅将士后代在偃师举行寻访活动。5月16日至18日,八路军皮旅将士后代一行51人来到偃师,举行了“重走父辈战斗征程,弘扬皮旅革命精神”寻访活动。八路军皮旅将士后代一行在偃师追寻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抗日十三无名烈士陵墓、西口孜抗日保卫战纪念馆、偃师市烈士陵园和英烈纪念馆等红色足迹,与抗战老兵关松坡以及老区干群进行了座谈,传承了红色文化,有力地推进了偃师市革命传统教育。
孟津县:找准定位促发展,抓好促进不放松
孟津县老促会走基层、摸实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协助县委、县政府为精准扶贫工作当好参谋。
宣传方面:首先把孟津的1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好,该巩固的巩固,该充实的充实,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引导教育老区人民这个主体,要自立自强,干事创业。其次借力宣传媒体,开辟老区专版,大力宣传老区精神。第三是发展红色旅游,配合旅游部门,今年5月份,在朝阳镇卫坡村建立了红色旅游景点。讲好老区故事,弘扬老区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调研方面:围绕县委、县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多次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摸实情,听真话,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因地施策,分类指导。目前全县40%的老区村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经济发展。4月份,他们带领横水镇闫庄村10户贫困户到平乐镇金村阳光兔业参观学习养兔经验,并当场受赠10组品种兔,在公司帮助下发展养殖。帮助麻屯镇柏树沟村,制订樱桃、薄皮核桃种植规划,目前该村已种植350亩樱桃,270亩核桃,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产业化水平。贫困群众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服务老区方面:今年协调有关部门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5个老区村的安全饮水;协调30余万元,解决了朝阳镇小梁村的2500米村组道路;联系爱心企业,出资30余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上学。
新安县:结合实际,查找致贫原因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很难为村里公益事业、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村的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和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财力不足等问题,基础设施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三是发展致富项目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贫困村中,有致富热情的群众,但制定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还在等待观望状态。
四是产业发展不足,老区村中贫困人口较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知识结构短缺,劳动技能不强。
伊川县:分析评估精准扶贫,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为掌握老区精准扶贫情况,县老促会2月份与县委组织部、县行政服务中心到白元镇王耆店等村对精准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及时写出了《关于王耆店村精准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由副县长申伟民批阅后,立即交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转发全县各单位,并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老促会的同志们学习,为进村入户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报告针对宣传不到位、确定贫困户的标准缺乏公开、透明;部门之间协调出现问题,贫困户确定比较晚;个别贫困户的确定不够精准(比如家里有汽车、家里开有商店、个别贫困户是村干部等);帮扶措施落实比较慢;帮扶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要再认识、再提高。县委、县政府承诺的2017年在全市率先脱贫的目标,要让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位,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包村扶贫攻坚当作本单位今明两年的重要任务,务必抓好落实。
二是把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精准扶贫水平。通过再发动、再动员、再精准,把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向村民公示,切实做到精准识别,明确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等问题。
三是包村干部和村干部确定贫困户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四是要强化督导检查机制。督导组要在不定期、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全县56个贫困村进村入户暗访、暗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工作不力、识别不精准、措施不到位的单位,要严格追究一把手责任。
五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扶贫资金要尽快落实到位。
宜阳县: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主动参与,积极作为
一是老促会积极发挥职能促进作用,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老区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接受县委、县政府邀请,积极参与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政策制定和工作落实。结合老区实际,提出促进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建设性措施和建议。
三是抓好联系点工作。按照市老促会工作部署,在全县老区贫困村中确定柳泉镇十字路、赵保镇赵庄村、白杨镇瑶凹三个村为老促会联系点。老促会每人分包一个村,每月定期召开联系点会议,或进行实地调查,或进行工作汇报,进一步澄清了联系点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制订了脱贫规划,量化了个体致富措施。三个联系点共确定了6个养殖、3个人畜吃水、9公里道路硬化等项目,努力争取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县老促会正在向财政争取50万元资金,用于三个村道路建设。
四是纪念馆建设。今年以来,先后召开了三次流动观摩现场会,对纪念馆管理进行全面提升。更换了部分板面及展出内容,配备了音响设施,并对21名讲解员着装、解说词等都进行了完善。重新明确了纪念馆的负责人及管理员,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及“两薄”内容。全县6个纪念馆上半年共接待参观学习80余次,参加学习人员达4000余人。
五是争取老区建设特殊经费。经过县老促会积极争取,县领导同意从扶贫经费中,每年划出200万元,用于2016年老区贫困村村组道路修建。
洛宁县:扶贫政策逐年向老区倾斜
2016年洛宁县共确定有78个贫困村,全县安排退出贫困村20个,其中11个是老区村。2017年退出贫困村30个,其中20个是老区村,2018年退出贫困村28个,其中15个是老区村。截止今年4月底,村村都已派驻第一书记,贫困户经过核实,已全部落实建档立卡。今年共安排项目97个,资金3890万元,在20个整村推进项目中,16个是老区村,97个扶贫项目中,64个安排在老区,两项共安排扶贫资金2362.8万元,占总额的60.74%。当前各项扶贫计划正在攻坚推进。在全面推进扶贫计划实施精准脱贫工作中,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按照“一户一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原则,严格落实扶贫政策,完善各项扶贫措施。
嵩县:不说大话虚话,多办实事、好事
这是嵩县老促会多年来的工作作风。今年上半年,他们围绕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主要做了几件事情。
-
抓基础,促精准。先后到车村、黄庄、九店、闫庄、大坪、德亭等老区乡镇,同贫困村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听取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想法和意见,督促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基础工作。两次同省旅游局派驻天桥沟任第一书记的陈占元同志见面,听介绍,看资料,访群众,同村干部一道实事求是摸清底子,定准扶贫对象,找准扶贫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脱贫帮扶工作环环相扣,步步见痕,以保证扶贫、脱贫工作见到实效,达到精准扶贫、脱贫的目标,并言传身教,教育干部决不能把工作只停留在开会上、公示上、表格上,使脱贫工作成为一句空话,干部空喊一阵子,群众在原地兜圈子。
二、抓项目,促建设。由于山区面积大,不少村落分布于坡岭沟坎,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广大农村的薄弱环节。面对群众提出的实际困难,不怕项目小,给钱少,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努力争取。多次找县委协调,找部门申请,一趟不成,两趟,两趟不成三趟,光嘴说不中,就让签字、批条子,不把项目落实,不见资金到账不罢休。目前,为今年脱贫重点村太山庙村、龙王村争取到建设资金34.7万元,帮助村里解决行路难和景区饮水难问题,两项工程正在组织实施。
三、抓扶贫,促助学。自3月中旬至4月上旬,北京桂馨基金会樊英秘书长考察嵩县山区教育工作;救世军官员冯春雨亲临大坪安排新学年助学项目;市老促会在嵩县召开顺丰莲花助学项目现场工作会议。县有关部门配合这几项工作,联合组织了20余个调查小组,入村入户察看实情,掌握第一手情况,把资金帮到最困难的家庭,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孩子身上。经过几番摸底、调查、申报、审核、公示,几项扶贫助学工作已见成效。
栾川县:围绕“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开展精准扶贫
-
立足搬迁,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先是多方筹资,确保群众搬得出。2015年搬迁1018户3601人,县级投入800万元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搬迁1500户5700余人。其次是就业安置,让搬迁群众稳得住。结合“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实施“扶贫搬迁安置就业工程”,先后在潭头、白土、石庙等乡镇建立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20余处,安置贫困群众30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到了1500元,使全县扶贫搬迁社区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
二、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对与景区相邻、资源丰富的贫困村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家庭宾馆,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实现脱贫增收。对较为偏远的贫困村,引导发展无公害禽蛋、果蔬等产业,为旅游景区提供产品,不断提高收入。目前,全县15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55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旅游达10.2万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农产品龙头公司、农民合作社发展苗木花卉、林下养殖、果蔬及食用菌种植等产业,通过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家庭从业增收。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彩叶林、薰衣草、玫瑰、冷水鱼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21处,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家48家,农民合作社380家,提供岗位8500余个。三是实施到户增收项目、科技扶贫、互助金等项目支持群众发展致富产业。财政安排1151.6万元,结合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贫困农户提交申请,县乡审核后直接补贴到户,今年已申请1305户补贴522万元;3万元以下的互助金贷款由村第一书记、乡镇审核后直接放贷,累计发放信贷资金238笔832.5万元;实施16个科技扶贫项目,科技项目推广培训32期(已完成18期),带动贫困农户不少于1500户。
三、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攻坚。围绕“五个一批”五项措施的稳步推进,成立8个脱贫攻坚专项推进小组,具体负责转移就业脱贫、特色产业脱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和临时性救助等十四项重点工作的组织推进,确保脱贫目标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