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意志 人民意愿 国家行为
——关于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普查工作的调研报告
洛阳市老促会 洛宁县老促会
洛宁县老促会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老区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普查工作。这一建议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县老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组长,吸纳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组建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党史办、文物管理办、史志办、民政局、各乡镇文化站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班子,对全县革命遗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普查活动开展期间,洛宁县老促会与底张乡党委政府联手,筹集250万元资金,扩建了洛宁第一个共产党员李翔梧烈士革命事迹展览室,收集了部分翔梧文物,修复了翔梧故居、翔梧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成为洛宁底张乡乃至全市的一张红色文化名片,引来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到此参观学习。
在普查调研活动期间,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意见》,普查小组组织了深入学习与研讨,修订了普查大纲和细则,补充了普查内容,尤其是遗址内涵价值的普查,如遗址中的历史故事、人物特性、活动事件等、运用时代语言解读好革命历史、时代价值,以提高革命遗址文化的说服力、感染力。
洛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县
通过这次普查说明:“无论在遗址的数量上、革命斗争年代的历史地位上,还是英烈人物在全国、全省、豫西革命斗争史的影响上,都可以完全说明洛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县。
从数量上共普查36处革命遗址:
(一)县委旧址
1.中共南山区委旧址 (西山底村,土改后遗址失权)
2.第一届中共洛宁县委旧址 (县城老县立中学,基本完好)
3.中共洛宁中心县委与洛宁地委旧址 (底张乡磨头村,遗址失权四分之三,尚存三分之一危房)
4.中共洛宁中心县委旧址 (河底镇顺子沟村,窑洞数口破损殆尽)
(二)民主政府
1.北旧县抗日民主政府 (东宋镇北旧县村,遗址健全,危房待修)
2.洛南抗日办事处 (景阳镇西山底村,土改后失权)
3.卢洛灵民主政府 (上戈镇上戈村乔家大院,基本完整)
(三)著名党支部旧址
1.河底第一党支部旧址 (遗址尚存,受损严重)
2.王范第四小学党支部旧址 (已被学校建设改造)
3.洛南党支部 (底张乡柴窑村,温旭阳故居,遗址尚存,受损严重)
(四)重要事件遗址
1.李桂吾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小界乡李原村李庄组)
2.国民党38军起义旧址 (故县乡故县村)
3.日寇血洗杨峪河(兴华镇杨峪河村)
4.日寇火烧南洞村 (景阳镇南洞村)
5.日寇引爆重阳街 (下峪镇重阳村)
6.日寇洗劫钥匙胡同 (东宋镇东宋村)
7.日寇血洗白土嘴(下峪镇崇阳村)
以上7处遗迹尚存。
(五)革命人物故居
1.李翔梧故居 (底张乡中高村)
2.温旭阳故居 (底张乡柴窑村)
3.贺崇升故居 (河底镇河底村)
4.曲乃生故居 (底张乡曲阳村)
5.彭仲韬故居 (底张乡磨头村)
以上五处两处遗址尚存三处危房尚在。
(六)七大惨案旧址
1.中山镇事件 (兴华镇兴华村)
2.岭南事件 (上戈镇岭南村)
3.麻院事件 (河底镇麻院村)
4.蛇沟事件(罗岭乡蛇沟村)
5.西山底事件 (景阳镇西山底村)
6.杨广沟事件 (渑池县杨广沟)
7.陶村事件 (嵩县城关镇陶村)
以上7处遗迹尚存。
(七)著名战斗遗址
1.涧口战斗 (涧口乡涧口村)
2.中山镇战斗 (兴华乡兴华村)
3.龙头山战斗 (长水乡后湾村)
4.史村战斗 (小界乡史村)
5.小街战斗 (马店镇小街村)
6.杨坡寨战斗 (河底镇杨坡)
7.解放洛宁战斗 ( 县城老城区)
以上7处遗迹尚存。
在普查的过程中,还了解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遗址故事和烈士事迹,充分说明了在党的领导下,洛宁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求生存、谋复兴、勇于奋斗、敢于斗争,舍命拼搏的革命精神。如1918年,18岁的底张乡柴窑村的热血青年温旭阳为寻求革命真理,只身一人一支毛笔一瓶墨,沿路卖字乞讨赴上海拜会孙中山先生,回乡后便发动群众除暴安良。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洛宁地下党组织负责人。1936年在白色恐怖下英勇牺牲。1925年,中高村的李翔梧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传播马列主义。1928年与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的李志敏结婚。1931年李翔梧夫妇赴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红十四军、红五军团、红十三军政委、秘书长、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宣传部长等职务,在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其妻子刘志敏1934年遭到国民党“清剿”部队的重兵包围,她为了掩护战友们突围,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她受尽酷刑而不屈,没有吐露革命的任何秘密,终被敌人杀害。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洛宁党组织培养发展人民抗日力量,以学校教师职业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发动学员,开展救亡运动,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团结群众,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斗争。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在全国和豫西抗日战场很有影响力的英烈人物,如贺崇升、韩达生、曲乃生等等。在调研中还抢救挖掘出了很多先烈们的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还在广泛流传。这些壮烈的故事和英烈的精神诠释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的意义所在。
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是人民的意愿
在普查调研时,群众说:“60年代前出生的老人都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父老先辈们的救星,我们要通过革命遗址的保护,讲好革命故事,告诉我们的子孙,跟共产党走,跟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走是中国走向强盛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李翔梧故居召开的烈士精神研讨会上,群众李少武说:“李翔梧是我们李氏家族的先烈,过去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是烈士,不知道他曾经是中央级领导人物,不知道在他身上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更不知道他参加革命是为了什么,他年纪轻轻为国家捐躯是为了什么?参观了他的革命事迹知道了!明白了!他是我们李氏家族的骄傲,是我们全体村民的自豪!我们一定发扬翔梧精神,克服困难,干事创业,早日脱贫奔小康。”
实践证明,恢复保护革命遗址和利用是民心所向。
在各组普查碰头会上,普查人员谈了自己的感受,一致认为:针对目前农村社会信仰多元化、金钱至上、权利至上的腐庸思想,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资政育人的战略高度,从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独特作用,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人,让年轻人对中国共产党要有认知感、亲近感和感恩情怀,告诉子孙跟中国共产党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要让年轻人知道活着不只是为了享受,而是要为民做奉献,为国家献身,为民族有作为,决不能让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100年后建立的国家到第三代第四代改变颜色。没有中国共产党国家是破碎的,任人宰割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国家没有力量,不会强大,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就没有复兴的希望。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了解党的发展史,了解党的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远大抱负,靠身边革命遗址中的血缘关系的亲人事迹感召人、感化人、教育人,让我们后人不但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应该知道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一个强大而又自信的民族,就没有一个再也无人敢于随意践踏的伟大国家。
在讨论中大家还一致认为,中央“两办”印发的《意见》充分体现了民意,体现了党的意志,体现了政府的行为。同时《意见》明确了实施的时段,即2018-2022年,只有5年。对此财政部下发了支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财政支持政策。2018年即将过去,抓不住机遇就会被动,时间不等人。
在讨论中大家还一致认为,洛阳市是河南省成立党组织最早的地区,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在解放战争中具有战略影响的重镇。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定为国家工业基地,建立了七大工业产业体系等。在近100年的历史长河里,洛阳遗存了很多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和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包涵了为民富、为国强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精神,包涵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这些遗址文物都是英雄的鲜血染红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新时代,这些遗址文化应该赋予深远的文化生命力和感召力。
克服认识偏见,强化保护利用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扎实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强化遗址功能,为“初心”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调研中发现对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不少在认识上、投资保护上、执法力度上、综合功能发挥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一些乡村基层干部群众和部门的领导,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有偏差,说没有古代建筑恢复能挣钱,对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没认识,认为保护是一个包袱——保护要花钱,只算眼前经济账,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主要表现:红色文化遗址资产失权,如:中共洛宁中心县委旧址,顺子沟村数口窑洞破损殆尽。洛卢灵民主政府旧址资产失权。洛宁地委旧址四分之三资产失权,仅剩四分之一危房等。许多人认为保护是政府的事儿,与己无关。房屋漏雨,墙体坍塌,没有人维修。任脆弱的红色文化建筑风雨飘摇。
(二)文物保护机构工作乏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十几年以来,洛宁文物工作管理部门只是对部分重点遗址进行了挂牌,革命遗址保护、改造、建设利用工作没有启动。已利用的几个纪念馆、展示室临时讲解员没有待遇,流动性较大,直接影响红色文化宣讲质量。
(三)革命遗址保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保护工作不到位。洛宁是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县级财政除了每年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外,再没有预算钱来实施抢救和保护。省、市没有固定的文保经费下拨,每年得写报告去争取,争取来的经费也不单纯是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还要用于古建筑(文庙等)文物的保护。近年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革命遗址保护经费,也被捆绑为扶贫攻坚资金,未能纳入专项财政预算。
(四)全县城乡建设,还没有真正把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纳入整体规划。联合调研组指出,洛宁城乡建设规划没有革命遗址保护内容,也无红色文化遗址标志。比如:底张乡的李翔梧故居、温旭阳故居、东宋镇的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都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要道没有醒目的标志,让外面的学习观光游客找不到方位。
(五)对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不够。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处罚,执法权有的属于公安,有的属于工商、环保,即使属于文物部门执法的,也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因而出现了县级执法扯皮乏力、不到位的问题。
(六)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策研究不够。在申报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中,缺少革命遗址的申报;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争取资金来保护红色文化遗址。
洛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县,全县18个乡镇有17个乡镇属于属老区,一定要通过保护与开发,把洛宁办成洛阳红色文化的高地,洛阳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议:
1.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只有保护好,才能更好地为洛宁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它来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廉政教育。
2.理顺体制,加强文保管理机构力量。增强洛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力量,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议委员会由党史、文化、广电、文物、文史、宣传、国土、公安、发改、财政、民政、旅游、建设、规划等组成,由一名县领导分管,具体抓,整合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保护责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的投入。一是对未定级别的26处红色文化遗址向社会进行公布,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对洛宁这样的国家贫困县给予文化保护经费的倾斜、文保经费固定拨付给洛宁;三是向上争取国家补贴开发资金一并注入;四是积极争取红色旅游开发资金,加快老区乡镇红色片区旅游开发建设,先富老区人民;五是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建议从“城市发展基金”专项资金中单列“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资金”加以保护。
4.转方式,创机制,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做细、做实。推行乡、村文物协管员体制。给乡、村、组、户一定的补偿经费,明确看护责任,让他们加强日常管理——让脆弱的红色文化建筑房子能透透风,换换气,屋内有人经常打扫,屋外有人清理;漏雨了,有人补瓦;墙体坍塌、损毁了,有人维修;有破坏的现象,有人制止,有人举报。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城乡建设中,将危房改造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有红色文化遗址要进行产权置换。
5.编制好洛宁县城乡建设与遗址保护的整体规划。为建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议抓紧编制好洛宁县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一起来规划,走科学规划之路。实施中,主题突出,分步进行,一步一个台阶。打好“红”、“绿”两张牌,把洛宁打造成红彤彤、绿幽幽、健康康的美好地方。
6.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执法力度。县文物保护部门要经常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巡查,加大红色文化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保护区域内有建房苗头、及堆放杂物的现象,要及时提醒乡镇、单位或业主。对保护区域内的旧房,多做思想工作,进行产权置换。不能置换的,拆旧建新时,坚决杜绝原址上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