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TOP

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与思考——赴栾川、嵩县、孟津调研浅见
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赴栾川、嵩县、孟津调研浅见
河南省老促会  洛阳市老促会
 
10月中旬,省老促会副会长张程锋、常务理事王天铎等同志会同洛阳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一行,前往革命老区栾川、嵩县、孟津就乡村产业振兴问题进行调研,先后走访了6个老区乡镇10多个行政村。所到之处,山青水秀,村落整洁,乡村产业兴旺,农民收入倍增,原来人迹罕至的僻壤穷乡正在变成初步小康的美丽乡村,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使我们看到了老区乡村振兴、百姓脱贫致富的途径和希望。
一、情况与做法
(一)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沟域经济。近年来,三县依据各自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的新路径、新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从而实现老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栾川有长度500米以上的沟岔2700条,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26条,具有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效应的有16条。如重渡沟风景区,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沟域经济产业带,它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养子沟、寨沟、七姑沟、拔云岭等一批沟域经济发展。庙子镇的洪洛河沟林业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现有家庭宾馆81家、标准床位5000多张、餐厅56家,基本形成集观光旅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旅游旺季,生意火爆。七姑沟伊源康养谷拥有家庭宾馆150多家,户均年收入6万元,带动1500多人脱贫。嵩县沟域资源开发已成长为“生态旅游+”经济带,形成铜河—木扎岭“农家宾馆百里长廊”,农家宾馆1000多家,床位2万多张,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就业岗位5.6万个。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184万人次,年创综合效益121.86亿元。
(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培育跨界融合新动能,是他们牢牢把握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栾川县叫河镇三产融合发展已初显端倪,势头良好。第一产业逐步形成以黑猪养殖、早食核桃、药材林和中药种植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产通过扶贫开发和招商引资,引进规模以上工矿企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布局合理;三产主要以天河大峡谷景区为依托,旅游、商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次产业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融合机制。除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收入外,手工业安排就业200多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旅游从业1500多人,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嵩县车村镇种植桔梗6000多亩、茱苓3.5万亩,带动冷库、加工、物流和产业园的兴起,仅茱苓育苗和产品加工带动300多个贫困户增收,二、三产业转移就业600多人。三产融合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活了一方经济,富了当地百姓。
(三)搬迁聚居兴业办厂,方便居民就近就业。针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连年扶贫连年贫,就是拔不了穷根的问题,当地党委、政府下决心把分散在深山老林、偏远地方的住户,统一搬迁出来,建立新型社区,集中安置,就近办厂,方便就业,很快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贫问题。2016年以来,嵩县各级政府投资10多亿元,建搬迁社区66个,安置贫困群众4144户16963人,占全省搬迁总人口的10%。他们根据搬迁区域资源禀赋、搬迁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因人而异安排就业,搬迁的1.6万群众中1.1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德亭镇德福苑社区兴办多项产业,带动289户稳定就业脱贫。搬迁聚居成就了偏远老区的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
(四)盘活村级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底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委、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规划3年内消除一批集体经济“空白村”,壮大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造就一批集体经济“富裕村”。至今已有210个村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24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三川镇祖师庙村发挥海拔较高、山林茂盛、适宜避暑的优势,2015年将村闲置小学改建成避暑山庄,当年开业赢利5万元。2016年又把集体山林变股份,吸引外资对休闲旅游项目进行升级改造,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10万元。村集体有了积蓄,扩大了为群众服务的领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五)选好致富带头人,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这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组织保障。孟津县梁凹村的振兴就是从2005年高宇飞担任村支书开始的。他一心为公,勇于担当,而且深知村情民意,善于组织经营,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群众,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使村庄由乱到治、由穷变富、由富变美。该村主导产业是果蔬等经济作物,仅瓜果人均年收入就超过1.5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小楼。村集体资产通过租赁承包,每年增收20多万元。集体经济壮大后,整修了村容村貌,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充分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六)党委、政府加强领导、老促会精心指导,各级财政大力支持。栾川、嵩县和孟津三县党委、政府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系列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助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栾川整合“三农”扶持资金16.6亿元用于支持沟域经济发展,嵩县用于易地搬迁的资金达10多亿元,孟津田园经济综合体的投资优先安排,仅凤凰山田园综合体前期投资就达1.6亿元。在偏远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老区的乡村振兴有了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等基本保障。在革命老区产业发展上,市、县老促会也做了大量具体工作。洛阳市老促会从2014年开始,在全市老区建立了31个产业经济联系点,通过培育典型、解剖麻雀、宣传推介、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老区干群开眼界、理思路,并协调有关领导和部门及专家学者,为老区产业发展解决技术、资金、物资等多方面问题,赢得了老区群众的信赖,成为老区群众的贴心人。
二、困难和问题
三县乡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资金支持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化程度偏低,带动能力偏弱。调研中感到,三县农产品种类众多,特色明显,品质优良,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增值链条和规模效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偏弱,辐射带动能力还不突出。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介工作有待加强,市场影响力有待提高。嵩县和栾川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多达1300多种,进入市场的360多种,柴胡、山茱萸、银杏、丹參、金银花等质量上乘,享誉省内外,但至今只有柴胡获批国家地标产品,皂角、银杏获农业部地标产品;农产品只有“爬树鸡”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书,其他均未获品牌认证。“好酒也怕巷子深”。显然,产品品牌建设和推介工作有些滞后。
(三)农业投入明显不足,本应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外流。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产投资额只占二产投资额的8.86%,显然偏低。基层反映最强烈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土地占用税,本应“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实际上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城”,基本上都挪作他用了。二是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吸纳农村存款本应用于农村农业发展,而事实是大量农村存款流入城市,造成农村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
(四)农村“空心”化,农村人才外流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弃农离乡,进城务工,农村有才、有钱、有能力群体流失严重。河南输出农民工数量在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2016年底统计为1556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资源的29%。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等问题凸显,不少乡村陷入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的境况。
(五)执行政策偏差,导致村集体经济长期薄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些地方只注重“分户经营”,而忽视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集体资产的处置上“分光吃净”,使不少村成为“空壳村”,使村集体丧失了用经济手段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钱”。2016年统计资料显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占全省GDP的3.68‰,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服务百姓的公益性功能处于萎缩状态,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一)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没有产业,就没有财源,啥事也难办成。振兴产业,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作为三农工作主抓手,摆上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去抓。上级领导机关应针对乡村产业振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把集体所有权的权和利的统一与兑现,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首要途径去开拓。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就如无米之炊,基层组织就难有凝聚力,我们的执政基础也难以巩固,所以发展集体经济至关重要。当前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在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在实行“三权分置”的前提下,如何把集体所有权的权属和利益统一起来,落实到位。改革开放前,农村经营体制体现“一大二公”,过分强调集体经济而压抑了农民个人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后,一些地方由于政策执行上的偏差,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以前集体经营“统”的过多,到分户经营“放”的过开,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严重萎缩。特别是过去在集体资产承包经营过程中,拥有资产所有权的集体,实际上是只有其权,而无其利,权和利并未统一,集体所有权只是空有其名。这是多少年来造成集体经济长期亏空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我们如果在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把集体所有权的权属和利益联接统一起来,落实集体所有权的权利收益,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渠道就自然而生。所以,我们建议,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全面开展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确权,在“三权分置”中,以这些资产的集体所有权换得平等的集体收益,使之成为集体经济增殖的基本来源。
(三)把“三权分置”后三方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作为激发各方内生动力的机制去完善。鼓励农民以土地、林地承包权以及资金、劳动、技术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可把集体土地、山林、闲置房屋、场地及公用设施的所有权作为股份,参与合作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上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分享模式,让各方参与者各有所得,激活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内生动力,使利益共同体焕发强大生命力。
(四)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才。在尽可能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当地乡土人才。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办法、传统工艺和“绝活”,当地群众易学、易懂、易会。通过他们创新创业、示范引领、扩大规模,不仅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能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弘扬。要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组织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人翁意识、留得住、干得实的乡村振兴人才,并依靠他们,影响、带动和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市老促会会长刘湖镜等到伊川.. 下一篇党的意志 人民意愿 国家行为—..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