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在农村妇女骨干培训班上的讲话
张松涛
市妇联和市老促会妇工委组织这次农村妇女骨干培训班,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我很荣幸参加会议并给大家讲“三农问题”。讲不好,好在是退休后,组织上让我担任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职务,多数时间在农村跑。在为老区百姓服务过程中,了解些民情民意,知道一些基层干部的状况与困难,还多多少少的把握些农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情况。加之长时期研究和实践“三农”工作,我想我的发言会和同志们交流产生一些共鸣,我的讲话不是报告,只是一次真切实意的发言,是探讨,是交流,供同志们参考。
这次会议根据市妇联领导给我的信息,此次培训班是为了培训村级组织换届,新入选的村妇联主任,如何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这方面我不大研究,但我们市老促会副会长、妇工委主任朱玉清对这项工作理解比较深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年8月31日应中国老促会妇工委的邀请参加了山西长治现场交流会,并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所以,根据朱玉清给我传达的会议精神,就基层妇女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谈一些看法。
一、社会管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认识现状,正确对待目前形势。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矛盾突出:如社会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极少数人的贪污腐败、社会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农村农民的失地与就业,留守儿童的处境与教育,社会老人赡养与社会保障,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等,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正像老百姓说的那样,为什么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也确实提高了,吃着肉,端起碗还骂娘?也正像群众说的一句话,“饿汉好说,饱汉子难打发”。但总的讲,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物质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真正改变。所以,为了保证国家改革发展的进程,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中央在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明确提出把社团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优势。
实践证明,广大妇女工作者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她有其他人群不可替代的优势,表现是:
1.妇女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半边天,是我国几亿个家庭的核心支撑,无疑的讲,母亲在家的凝聚力,是任何元素都无法替代的,半边天这个社会群体可以影响家庭,更能影响一个社会,所以半边天群体基数大,分部广,地位重要,潜力很大。这是第一个优势。
2.妇女具有亲和力和渗透力的优势。妇女同志具有和蔼、和善、和易,热心、细心、耐心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在与人的沟通交流中,易于打动人,感化人,是教育人、疏导人的重要社会资源,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依靠力量。
3.妇女具有坚韧的工作精神和热情工作的作风优势。妇女同志开展工作热情高、激情强烈、负责坚韧、自强不息,其表现是指令坚决,履行职责积极,落实任务扎实。所有这些既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鲜明优势,又是社会管理所需、妇女所能的资源。
(二)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
这个问题,我来谈有点班门弄斧。根据这次全国老区妇女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社会管理思路谈三点:
1.要找准位置:妇女参与社会管理要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协调,要与妇联组织的职能相适应,要与妇女工作的规律相一致,做到急党政工作所急,尽妇女工作所能,多做源头上的工作,预防的工作,补台的工作,服务的工作。
2.要抓住重点。主要是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妇幼权益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工作,着力在平等男女地位,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下气力,做贡献。
3.要勇于创新实践。我认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动员全社会的妇女,利用妇女组织这个平台,办好“妇女之家”,促进妇女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创新工作内容上,协助党和政府,大力开展“妇女素质工程”,“家庭教育工程”,“妇女创业先锋工程”,“妇女健康关爱工程”,“妇女维权服务工程”,“五好文明家庭建设工程”等活动,在妇女自立、自奋、自强上创新工作,在创新工作方式上,协助党委、政府建立妇女群众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制度,扎实开展对妇女的关爱帮扶工作,促进和谐家庭建设和妇女维护机制建设,把人民群众思想情绪引导好,疏导好。
(三)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
由于我市历史的和山区自然条件等原因,多数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革命老区,发展理念、文化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妇女开展社会管理的途径我想应该至少有这么几条。
第一,社会引导的途径。协调动员并参与组织市、县、乡各级主体教育系统,主流媒体平台,加大妇女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广大妇女强化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形成影响和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家庭教育的途径。发挥家庭初育始教的摇篮作用及和睦关系的奠基作用,大力培育母亲素养,维护母亲的合法地位,强化母亲的亲和力和引导力,切实把人际和睦、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构建好。
第三,基层沟通的途径。积极协助社会基层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做到知民情,顺民心,化民怨,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破解在社会末端,为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增砖添瓦。
第四,个案劝解的途径。发挥妇女工作的优势,深入实际,沉到民意,善读人心,化解矛盾。
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事业、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发展指标要求。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我认为,基本任务就是矛盾的基本点,这些矛盾基本点不解决,就很难促进社会和谐,将会严重影响着洛阳“福民强市”的战略落实、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突显在农业,突发在农村,突现在农民,所以说“三农”问题在社会管理上是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的管理基点应放在“农村”什么地方,我认为应在经济发展上,只有这样,农民生活才能提高,人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所以发展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省老促会工作座谈会在焦作召开,参观了武陟县的西滑封村,人均收入达1.5万元,家家住在公寓楼,水、电、气、暖、中央空调免费提供,实现了小有教,老有养、病有医、乐有场,获得了很多国家级的荣誉。在这个村没有感到有社会问题,因为这个村一直坚持发展经济,生产的斯美特方便面日加工小麦1000吨,日生产方便面600万包,是全国方便面行业十强,这个村生产的文化用纸,年产15万吨,是省造纸行业十强,该村4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全村280户1200口人,还带动周边群众7000余人就业致富。这一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农村社会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农村改革30余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通过农村改革,带动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改革。但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二个突出矛盾已经成了制约国家发展瓶颈。哪两个矛盾呢?
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核心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业国家追求工业化发展的矛盾”。这个核心矛盾产生的后果是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追求现代化之间对抗。这种矛盾加上人口的剧增导致了农民人均土地资源的锐减,加之纯农业效益的缓慢增值或负值,为了生计只好舍家老小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土地撂荒现象和农村老有所养问题。中国几千年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如说是一个“农民大国”,这种人地矛盾,分散经营的农民很难单身畅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不断的实践选择改革的路径,创新体制机制,也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但短时期全面解决是有困难的。所以胡总书记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如现在的多数人观点,要建设经济强国,必须走工业化路子,要实现小康,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城带乡,发展城市等。从机制建设上,战略决策上,都是围绕着城市发展这个中心长期实施的城市战略,拉大了广大农村与城市差距。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占第二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人均收入是129位,问题是农民收入拉了后腿。我市2010年城市人均收入18310元,而农村人均收入5680元,只占城市人均收入的31%。所以中央部署,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艰巨的任务。针对两大矛盾,中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三大任务:
一是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如土地管理制度,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村现代金融管理制度,城乡建设发展一体化制度等。
二是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是必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上,还表现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和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所以中央决定在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上述的二大矛盾和三大任务,我个人认为就是三农的新问题、新形势,作为农村工作者只有把握了新问题、新形势,才能顺应党的部署、政府的政策发展自己,管好社会。
三大任务。第一和第三都是政策性的。第二任务是三农本身的任务,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走自我发展的路子,是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所以下面我讲的就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三、正视农村,积极应对,改变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
(一)组织创新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
人要吃饭,就不能没有农业,尽管效益很低,甚至没有任何效率,种地、养畜的还是要有的。如果任凭市场自发、加上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民的结局只能是经济上的破产。好在我们中国土地还是集体的,农民承包了土地30年不变,人在就有自己的一分土地,这是底线,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城市不能生活,还能回家种地,有饭吃,饿不死,混个肚圆。土地尽管产生不了效益,确可保命,不会流入城市。现在农村富裕户,在城里买了房,在城里生活,也不肯丢掉承包田。可是在实行土地自由买卖的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孟加拉等,农民破产现象时有发生,破产的农民举家流入城市,在大城市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贫民窟,恶劣的居住条件,极低的工资,伴随产生的是难以避免的既为生活所迫的犯罪。只有在中国农村,土地是集体的,农民还没有出卖土地所有权的权利。所以农民不存在破产的问题,只是土地承包的多少。但长此下去,农民种田低效益,或无效益,农村土地收入不增值或负值,农民最终还是要向城市谋生。如何避免这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那就必须采取更有利于保证农民经济利益的不同方式、方法来适应它。实践证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必须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规模化才能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才能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在农业上投入的资本才有可能像其它产业部门一样获得社会的平均利益。
怎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有二种方式:一种是用资本量来主导,那就是说有钱人划地征收,把农民赶出土地,导致的是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另一种是农民自身来主导,也就是通过一种形式,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等多个统一的手段,生产高质量、高产量,市场急需,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就避免了千家万户应对千变万化市场的风险。组织起来的农户,土地入了股,股可以分红,农民还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农民的产品以保护价和市场价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这样就把农业的剩余留在农村,留给了农民。这种例子在我们洛阳有很多典型。如偃师缑氏镇唐僧寺的葡萄专业合作社,全村3000亩已全部种了葡萄,并带动了缑氏镇的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社还加入了中国葡萄酒专业合作总社,用法国技术、法国设备,生产了汉红葡萄酒。2009年我们去调研,入社农户年收入2.1万元。缑氏模式代表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即农民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组织发展的主导形式,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高级形式。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核心。
我们到老区走一走,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凡是农民比较富裕,村容村貌整洁,老百姓安定祥和村子,大都是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实力。凡是农民十分贫困,基础设施衰败破烂,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村子,村级集体经济是零,且负责累累。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农民生存状况,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乎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问题。
多少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尽管有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改革政策向城市倾斜,让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向个人偏移,大包干以后多数集体经济的瓦解以及村级种种原因造成的债务攀升等原因,使得村级经济成了空壳。从此农村出现了三种现象:一是没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农村原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健康的发展;二是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美誉度和公信度下降,甚至根本丧失,老百姓有事宁愿靠家庭势力、靠黑势力把事情摆平,也不靠村干部;三是基层政权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人们从信任危机转化为信仰危机,使我们党面临着在农村执政危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户看户,不再要干部的指挥,认为农民经济就是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就是靠自己的能耐,吃自己的本领,根本不要村级经济;二是农村初始改革,中央提出的是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执行中,只强调承包责任制,强调承包30年不变,以简单大包形式,忽略了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那部分的积极性,集体资产分割,水利设施破坏,土地经营小块化、面条化;三是村干部只顾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会产生腐败村官等。
实践证明,大包干不能包医百病,它是治穷,解除温饱的灵丹,却不是致富的妙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光靠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带动千万个“小”而“散”的农户致富,那是完全不可能。就是外出打工能挣钱,组织全村劳力学技术,统一组团承揽工程也比农民自己出去东奔西跑出苦力要挣得多,风险小。
现在条件下如何发展集体经济?
一是要有一个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村级班子,尤其是作为领头羊的村支部书记,如孟津县梁凹村,过去是穷村、乱村、不安定村,村两委班子涣散。2004年企业家高宇飞任支书,自己出资带领群众建温棚,经过周折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人均收入 7480元,集体资产达1500万元,现在成了中央统战部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是要找准特色,选对路子,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不能盲目,一哄而上,要注意因地制宜。
三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科学构建村级集体运行机制。如利用现有集体资产,水井、水渠、电器设备、房产等,评估变现入股,组织资本运作。
总之,只要用心,心里装着百姓,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核心。
全市老区有86个乡镇,1086个村,不富裕的乡(人均收入在3500元以下乡还有77个,占89%,其中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村221个,占20%,这就是说占70%-80%的乡村,是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的三无村,靠工业不行,靠第三产业旅游业不行,只能靠外出打工,靠不足一亩的土地发家致富,靠打工收入支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那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农村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提出了很多设想。如打工经济。但目前缺乏高技术人员的打工队伍,挣的是苦力钱,只能糊口,不能致富。农民工犹如“候鸟”,年复一年的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的循环往复的飞行。每年到城镇务工的到春节搞得全国交通运输困难,成了新闻主题。所以打工经济的关键是有效的组织和技能培训与提高,形成高素质的打工团队。只要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道德、文化、技术素质,这个特色经济是完全可以促进农村致富的,洛阳就有很多典型。
什么是特色产业,就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就是特色产业。这一点各县(市)都有很好的典型。如林下经济,种药材,饲养柴鸡,养鸭、鹅;如经济林开发,种干果核桃、仁用杏;如利用地膜搞套种“三种三收”,利用温棚种蔬菜,生产鲜食瓜果;如利用草坡资源圈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如利用林地的枝杈,发展菌类生产;如利用山区冷水资源生产高档的红鳟鱼等等很多很多,关键是优势能否找准。什么是优势资源,就是易于开发的,并能迅速成为强势经济的资源。如山水风光,经开发就可以成旅游景区,开家庭宾馆就可以致富;如秸杆变青贮饲料,就可以发展养牛等等,要认准、找准,做实、做好。
如何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二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农村教育是决定农村长效发展的基础。
世界经济学界有一个统计结论:降值降价最快的就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增价最快的是人力资本。这个结论让人们知道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很不乐观,如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教育质量差,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失学儿童问题仍然严重。我们作了个调查,老区贫困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3-15岁儿童失学率占3.7%,而且大多数是女孩,同时农村学校以校舍和设备为代表的硬件不足,不少学校无图书,无实验室,无体育器材,无操场,更谈不上语言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从实际出发,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不符,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升学不成,种地不会。
所以对于教育问题,作为乡村两级不是只靠国家兴教政策去等发展农村教育,要有自己的主动性,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如西滑封村,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农民技术员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现在都成了村的骨干。
三农问题,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方面,这次只是谈了一些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