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53年,民政部对全国革命老根据地进行过初步统计。全国革命老区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82个县,人口1.073亿。 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掌握老区的情况,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财政都于1979年联合发文,规定了关于划分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文件规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标准是: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标准是: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是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武装斗争,坚持一年以上。 文件还规定,划分革命老根据地应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如果一个公社内,属于革命老根据地的生产大队超过半数,这个公社可算作革命老根据地公社。 根据这个规定,有革命根据地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政部门进行了认真的凋查、登记,经省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划定了本省、区、市的老区,并上报国家民政部。据民政部1980年12月31日的统计,全国有老区的县(市、旗)为1009个,公社13655个,人口2.118亿。 据各省、区、市1995年的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的县 (市、旗、区)有1389个,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老区村庄的乡、镇18995个。 二、河南省革命老区
河南省老区分布图
河南省简称豫。全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027万人,有汉、回、蒙古、满等5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共设有13个省辖市、4个地区、93个县、23个县级市和41个市辖区。河南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鄂豫皖湘赣、河南等抗日根据地现行政归属于河南的部分。分布于全省85个县(市、区)的682个乡镇(占85个县,〈市、区〉乡镇总数的45.5%),约2100万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3.3%。老区土地总面积7.1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500万亩,分别占全省土地和耕地总面积的43%和24.2%,人均耕地1.19亩。 按省定老区乡(镇)的多少划分,90%(含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14个,即新县、商城、泌阳、确山、桐柏、永城、清丰、台前、濮阳、范县、南乐、杞县、林州市和内黄县;50%--89%的乡(镇)为老的县(市)有16个,即信阳、罗山、固始、夏邑、滑县、光山、睢县、淇县、洛宁、新安、卢氏、辉县市、济源市、舞钢市、长桓、获嘉;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有52个,即:巩义市、卫辉市、禹州市、荥阳市、沁阳市、新密布、登封市、通许、兰考、偃师市、宜阳、伊川、孟津、修武、博爱、温县、武陡、陟、孟县、安阳、渑池、陕县、唐河、商丘、宁陵、民权、西华、扶沟、淮阳、太康、遂平、汝南、潢川、郾城、嵩县、栾川、汝阳、鲁山、鄢陵、舞阳、南召、西平、鹤壁市郊区、延津、封丘、原阳、新乡、正阳、汝州市、郏县、鹿邑、商水和安阳市郊区;10%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有3个,即上蔡、郸城、浚县。 洛阳是全省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年开始,洛阳及所属各县先后都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劣绅、抗暴抗捐等革命斗争。其中偃师、宜阳、伊川、洛宁、汝阳等县组建了县委。党组织派赵天锡、赵文甫、蔡迈轮等领导同志,到新安县开展工作,先后建立了5个区委。张剑石、张自安同志根据党组织的指示,1929年回宜阳开展建党工作,发展党员建立了赵堡党小组,到1932年在韩城建立了宜阳县委和6个区委。1932年、1934年红3军、红25军分别在我市嵩县、栾川等地行军、驻扎,进一步在豫西地区传播革命火种,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洛阳及豫西的抗日斗争,先后派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彭雪枫、徐海东、刘瑞龙等大批领导干部到洛阳加强党的领导,指导部署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为了开展豫西抗日游击战,党中央决定在洛阳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豫西省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搞好统战和情报工作。在省委、地委、县委的领导下,各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豫西沦陷后,1944年初毛泽东主席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开辟豫西工作。党中央派皮定钧、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地区,担负起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先遣任务。后又派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率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6000人的部队进驻豫西地区,经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狠狠打击了日伪军,很快开辟了豫西根据地,相继组建了一至五地委、专署、军分区,实现了党对豫西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其中在洛阳市所辖9县(市)范围内,建立了3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豫西一地委辖偃师、伊川等县;豫西二地委辖新安、洛宁、孟津等县;豫西三地委辖宜阳、嵩县、汝阳等县。在此其间还建立了11个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65个区级政权组织,当时整个老区拥有12000平方公里面积和185万人。各县党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和倒地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抗战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有7550名青年参军,向我军及抗日根据地输送党员、干部2075人,同日军、伪军作战352次,歼敌9800余人,我军牺牲的烈士达2604人。 洛阳老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洛阳老区,经过几次行政变改和区划调整,洛阳10个县(市)区中,省民政厅下文批准的有86个老区乡(镇),市民政局批准的有1142个老区行政村,老区总人口187.1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老区人民的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老区的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老区大都属于边远山区,远离城市、远离市场,交通不便,受恶劣环境的影响经济基础脆弱,科技教育落后,许多老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状况。2011年市、县老促会组织力量对我市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洛阳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只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6.6%,收入在3500元(省委27号、市委23号要求2010年达到的目标)以上的有626个村,135.5万人,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461个村,51.6万人。其中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约有23万人。洛阳有688个村是省定贫困村,老区占513个,是贫困村总数的75%。 老区农民收入不但低而不稳,且增长缓慢,差距越拉越大。其它方面,老区还严重的存在着发展滞后的问题,多数老区村基础设施落后,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养老难的问题;老区贫困村几乎无主导产业,发展无后劲;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出外打工无组织,单打独斗,工资性收入很低;在林区,由于封山育林,有林无经济,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虽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辍学的学生还在不断增加,大部分中心小学和中学无宿舍、无食堂,有的条件也很差。 促进和加快老区的建设及发展,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思源回报工程。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号召全社会都要把感恩老区、回报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上下努力,各方联动,形成合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改革开放的阳光普照老区大地,让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更好惠及老区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