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是全国19个重点老区之一,革命老区涉及10个县(市)区86个乡镇、1139个村庄,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85万,大都居住在深山区,拥有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为更好地服务老区人民、发展老区经济,1995年9月,该市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主要承担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弘扬老区精神、引资引项为老区人民办实事三大任务。老促会成员由党、政、军退休领导干部组成,年龄最大的今年75岁,最小的62岁。成立二十年来,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洛阳老促会在扩大革命老区社会影响、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老区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创造出洛阳老区整体搬迁、特色经济发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其事迹曾被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一、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强调:“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国家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势下,如何加速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关乎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推动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洛阳老促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源。
市老促会成立以来,坚持以“为老区人民服务”为宗旨,多次深入到平时走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的革命老区,像当年老八路一样到农户家中,同老区人民拉家常、叙农事,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老区人民的疾苦。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为各级党委提供了老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较好的发挥了参谋助手的作用。老促会成立以来共撰写调查报告170多篇,其中的67篇被国家、省、市报刊和省部级内部刊物采用,48篇得到省、市领导批示落实。一是针对革命老区如何脱贫奔小康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对于如何推动老区脱贫致富问题,该市老促会围绕搬迁扶贫、发展特色经济等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形成了《关于洛阳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抽样调查的报告》、《新阶段老区精准扶贫机制建设问题的思考》、《迁出深山 拔掉穷根——关于嵩县深山独居、散居户搬迁扶贫情况的调查》等一批优秀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二是针对革命老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在老区的发展建设中,农村土地流转、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市老促会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同老区人民拉家常、叙农事,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老区人民的疾苦,先后撰写了《关于偃师市农地流转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洛阳老区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积极引导 顺势而为推动家庭农场有序健康发展》等调研报告。三是对革命老区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近年来,洛阳市老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在许多方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做法。市老促会对此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了《东汉模式:“农业兴 农民富 东汉强” 为老区农民稳定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产业扶贫调查》等调研文章,并在全市进行宣传推广。
2005年,根据调研报告《迁出深山 拔掉穷根》制作的“大山深处的呼唤”光盘,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批示,特为洛阳每年列支1500万元,省委、省政府配套每年2000万元,连续5年用于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扶贫攻坚中深山区独居户、散居户搬迁难的“硬骨头”,创造出搬迁扶贫的洛阳模式。
二、积极引资引项,助力老区经济持续发展
在助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洛阳老促会时刻把提升老区人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挂在心上,实实在在为老区群众办好事,赢得了社会各届和老区人民的信任与尊重。在老区的扶贫开发建设中,有项目、无资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区的建设。针对这一现状,老促会主动与慈善机构和企业对接联系,介绍推荐老区开发项目,千方百计引进各类资金,推进项目的后续建设,并全程参与项目的立项、组织、督查,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保质保量如期完工。二十年来,凡老促会参与的工程都成为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投资方满意的民心工程。
老促会真心实意为老区谋建设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老区人民的心,也感染了社会各届人士,吸引了众多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投资参与洛阳老区的扶贫开发。在洛阳整个扶贫开发领域,“凡老促会引资的项目都致富,凡老促会介绍的项目都放心,凡老促会推荐的项目都投资”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2010年以来,在老促会的引导和推荐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老促会、港澳救世军、上海吴孟超基金会、苏宁电器公司、上海普洛斯公司等多家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先后多次在洛阳老区实施各类项目204个,投资总额6400余万元,并招商引资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现已投资4515万元,帮助老区农民就业5000人。
三、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洛阳老促会根据老区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帮助当地老区村摸穷底、刨穷根、寻富路,找准符合实际的项目并加以培育,指导老区村建立有特色经济的加工企业。在帮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中,老促会通过聘请专家、组织培训等方式,教授老区人民技术要领,不断提高种养产量,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为农民就业搭建新的致富平台。通过实行“一村一品”,老区的“土特产”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创立了一大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产品,形成了杂粮种植、林果生产、畜牧养殖、中药材生产、生态旅游等有特色的种、养、加工产业基地,有力的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色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如伊川吕店村探索引进新品种“张杂谷8号”、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引进红薯新品种、偃师缑氏镇的鲜食葡萄等等。目前,洛阳革命老区掀起了发展“一乡一品”特色农业经济的热潮,促进了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至2014年底,洛阳市老促会共争取各类资金近3.15亿元,引进实施各类项目388个。仅2013年,市县老促会为老区引进项目37个,引进和协调资金977.38万元,拉动县、乡配套1449.46万元,项目总投入2426.84万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整合各类资源,持续改善老区人居环境
针对革命老区交通、教育、通信、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状况,市、县两级老促会以搬迁扶贫、整村推进为切入点,把关爱和推动老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次深入老区农村开展调研,并结合老区村的不同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各方面资源,整合各种资金,推进农村地区改变生产、生活和教育条件,关乎民生的水、电、路、房、学校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社会福利保障,都得到很大改善。2010年以来,市、县老促会先后从市外财政、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引进资金近2亿元,用于搬迁扶贫、兴修饮水工程、修建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卫生院、兴建改建中小学校等260余个公益事业项目。其中兴建改建乡镇医院和卫生室10所,捐赠价值1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派出医疗队12多批,义诊6000多人次;修建乡间公路185公里,架设便民桥7座,修建塘堰、水塔、水渠、蓄水池、小水库等设施12座,架设电线9000余米;修建农村俱乐部、图书室、运动场、健身场58个,捐赠文体器材2000件,图书3万册,电脑100台;兴建改建中小学校32所,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0.8万人。
五、弘扬红色能量,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及老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孕育形成了伟大的革命老区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为弘扬老区精神正能量,提升老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从2008年起,洛阳市把宣传老区乡(镇)革命历史作为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抓手。
一是深入老区乡村充分挖掘革命历史。通过在本地动员群众搜集、外地调查获取、革命史志查找、走访健在的革命前辈回忆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有价值的先辈的遗物、回忆录和反映革命历史背景的文字资料、图片和实物。
二是在革命老区创办革命历史展示室。通过村民捐款、社会资助和当地政府扶持等途径,在多个革命老区村建设展示室。将这些反映光荣革命历史、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资料,连同改革开放成果资料一起纳入展示室,既展示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史实资料和英烈人物,也展示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本乡本村优秀的人和事,使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更加亲近,更加深入人心。2008年至今,洛阳市在全省率先创办了60余个乡村革命历史展示室。
三是将革命历史展示室作为“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经过验收评审,洛阳市委宣传部将44个革命历史展示室命名为“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乡村革命历史展示室已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党员干部了解革命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据统计,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到革命历史展示室参观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数达15万人次,成为该市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革命历史展示室的建立是洛阳市宣传老区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的一个新创举,通过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用先辈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来促进基层班子的团结,用社会的正能量,来提升老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革命优秀传统和英雄先烈精神的感召下,老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进一步坚定,老区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实干、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多年来,经过社会各界和老区人民的不懈努力,洛阳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较快发展的态势,部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得到完善,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全市老区村民个人年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900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5700元左右,1.7万户农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