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会议在市老干部教育活动中心召开。市老促会正、副会长、各县(市、区)老促会会长、秘书长、妇工委主任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周荣杰、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杜中岳应邀参会。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由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主持。首先由常务副会长杨中路传达贯彻了中国老促会“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弘扬老区精神座谈会”精神。着重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学习红军光荣优良传统,弘扬老区精神,强化老区意识,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他宣布了洛阳获得中国老促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名单,要求他们再接再厉,搞好老区的宣传工作,使老区精神在社会上广泛传颂。他强调要继续订阅好《中国老区建设》杂志。这是全国老促会系统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刊物,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老区的方针政策最及时,与老区基层最贴近,同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心连心,是做好老促会工作、促进老区建设的重要指南和主要依据。要重视订阅工作,扩大刊物宣传面,通过刊物让社会更加了解老区,支持老区,促进老区加快发展。
副会长朱玉清传达了国家老促会妇工委“老区脱贫 巾帼建功”培训班精神,号召各级老促会妇工委要组织老区妇女积极参与到“老区脱贫 巾帼建功”活动中,支持帮助老区妇女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老区妇女“半边天”作用。同时向全市革命老区发出了《关于在全市老区妇女组织中开展“脱贫攻坚 巾帼建功”活动的通知》,要求一要提高认识,增强脱贫攻坚的紧迫感;二要宣传妇女,增强脱贫攻坚的责任感;三要因地制宜,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彩的活动;四要加强培训,提高贫困老区妇女脱贫致富技能;五要发挥品牌工作优势,为贫困老区妇女、儿童献爱心、送温暖;六要抓住机遇,提升老促会系统妇工委整体工作水平;七要加大工作力度,制定“老区脱贫 巾帼建功”活动方案。
会议围绕中办发(2015)64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老促会会长汇报了当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64号文件所采取的措施、办法,汇报了老促会“老区贫困村联系村(点)”开展工作情况,老区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中决策提供了依据。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系统全面地回顾总结了上半年全市各级老促会在宣传老区、调查研究、引资引项等工作,特别是在扶贫攻坚、老区精准扶贫方面,各县(市、区)老促会都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老区村联系村(点)的建立,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了老区的扶贫情况,充分发挥了老促会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监测评估作用。张会长针对下半年老促会工作提出,一是细学深学、深刻理解,认真落实中办发(2015)64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作用。二是围绕促进精准扶贫下功夫,把老区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25个老区贫困村联系村(点),掌握重点,找准问题、提出建议,合理规划,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进贫困老区的脱贫步伐。三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促进老区精神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要所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观摩活动和社会各界参观感言演讲比赛活动组织好、开展好。按中办发(2015)64号文件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弘扬老区精神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老区精神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系列活动”的精神,充分发挥我市44个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宣传,要组织机关、团体和农村的干部、党员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到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温历史,谈体会,写心得,树理想,弘扬老区精神,真正把老区精神转变为时代精神,推进老区扶贫攻坚步伐。
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围绕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全面科学地分析了我市革命老区在扶贫攻坚中所处地位、存在问题、难以尽快脱贫的症结,提出了加大老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和实现的目标。他强调指出,洛阳的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大,而老区的脱贫攻坚难度更大,老促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老区的脱贫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竭力倾心,不辞劳苦。他强调,一要提升认识,切实增强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革命老区的脱贫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优先考虑老区。二要抓住重点,加快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步伐。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合力。史秉锐书记还对全市老促会在扶贫攻坚工作建立老区贫困村联系村(点)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建立健全老区贫困村联系村(点)这一做法,能够及时了解基层情况,妥善处置存在问题,制定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掌握扶贫攻坚整体情况等,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把此项工作扎实开展下去,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抓点带面,摸透情况,找准问题,有的放矢,针对老区的特殊环境、特殊情况,按中办64号文件精神,拿出相应政策,加快老区的扶贫攻坚,使老区的扶贫同全市的扶贫工作同步,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