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加强与老促会常务理事单位的沟通联系,促进老区发展更好地融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大局。6月25日至28日,市老促会在刘湖镜会长带领下,集中时间和人员,对市扶贫办、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进行了座谈调研。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感触到,目前全市上下都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目标、更有力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全民全面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项工作正扎实有效推进,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发展短板。
市扶贫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洛阳市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革命老区全覆盖地区,全市共有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宜阳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伊川1个省定贫困县,728个贫困村,13.78万户、49.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我市累计脱贫606个贫困村、41.8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9.1%下降到2018年底的1.58%。2018年,全市实现11.74万贫困人口脱贫、277个贫困村退出,栾川、洛宁、宜阳、伊川4个贫困县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
2019年我市计划完成汝阳、嵩县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94个贫困村、5.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主要工作
(一)抓责任落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衡量政治站位、检验“四个意识”的硬标准。市委常委会每月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听取情况汇报,推进工作落实。出台《洛阳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9年工作要点》等文件方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政策、机制保障。凝聚工作合力。市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所有市级领导分包脱贫攻坚工作乡镇及深度贫困村。持续实施社会化产业扶贫“金果树工程”和社会化公益扶贫“爱心圆梦工程”,动员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工作通报和分析研判机制,每个月召开各县(市、区)、相关行业部门和14个重大专项牵头部门联席会议;每季度组织拟脱贫县分析研判会,通报工作进展、分析脱贫摘帽形势。
(二)抓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提高攻坚实效。一是对县(市、区)分类施策。对今年拟脱贫摘帽的嵩县和汝阳县,抽调24名业务骨干分别对两个县脱贫退出评估调研,并在嵩县、汝阳分别召开脱贫退出分析研判会,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工作。对2018年脱贫的4个县,重点落实我市《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意见》,做好脱贫退出巩固提升工作。二是对贫困群众分类管理。对收入稳定、政策落实到位的,定期入户宣传,提高政策宣传度、群众认可度。对“两不愁三保障”不到位、收入在4500元以下的,因户因人采取针对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对弱劳动、无劳动能力的,积极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对兜底户,加强综合性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抓产业支撑,始终将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科学统筹谋化。开展“产业扶贫提升年”活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等“十个重大专项”,谋划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优质杂粮,中药材,绿色蔬菜,优质水果,核桃种植),积极培育5大特色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引进龙头。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带贫成效好的新型农业主体给与优先支持。壮大集体经济。为每个贫困村安排50万元集体经济引导资金,通过盘活开发闲置资产、创办经营服务实体、发展乡村旅游和利用集体资产参股等方式,增加村级组织“造血”能力,争取年底前实现村集体经济“双80%”。
(四)抓要素投入,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难点持续攻坚发力。聚焦深度贫困。持续加大资金、资源、政策要素倾斜,2019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6425万支持深度贫困县嵩县;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安排5000万元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针对因病因残致贫、无劳动能力、贫困老年人等特殊贫困群体,通过低保、特困救助、基本养老、集中托养、扶贫助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途径为特殊贫困群体提供兜底保障。聚焦平衡发展。逐年增加对非贫困县的扶贫资金投入,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帮扶力度,并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整合涉农资金,优先安排实施。聚焦政策落实。深入排查“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脱贫”10大政策落实情况,全市共发现问题14281个,已整改13688个,整改率95.85%。聚焦项目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脱贫目标和标准针对性谋划项目,做到“3个聚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谋划项目、聚焦群众稳定增收谋划项目、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谋划项目)。加快项目建设,每周通报扶贫项目进度,定期进行实地核查,目前,全市共实施扶贫项目2297个,并全部开工,已竣工1957个,竣工率85.2%。
市农业农村局:以“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市委专门成立了李亚书记任组长,61家市直单位为成员的市委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印发《洛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重大行动及重大专项责任目标制度、工作台账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工作通报制度、督查考评制度等工作制度,保障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有力。
以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产业振兴行动推进有力。抓好粮食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沟域经济建设。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市农业企业达到60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8家、市级344家);农民合作社达到5604家(国家级24家、省级52家、市级368家);家庭农场达到902家(省级10家、市级70家)。
二是以“返、育、派”为重点,“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支持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五个一”系列活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全市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7692人。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全市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339人,实施农技培训150人,遴选村干部和农业致富带头人33人。加强各类人才派驻帮扶,今年以来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27名,派驻183名下乡工程师对口帮扶县域基层医疗机构,选派200名城市区教师到贫困县进行支教。
三是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新安县等9个县(区)建成县级文明实践中心,宜阳县等5个县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开展宣讲活动400余场。开展文明创建,全市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64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3个),建立完善“一约四会”的行政村达到2105个,成立孝善理事会的行政村达到1485个,新建家风家训馆30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惠及群众约200余万人。
四是以“百千工程”为重点,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建设项目341个,完工108个,完成投资1.8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清零”,保洁覆盖率达到95%。加快推进农户厕所改造,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建)造12.1万户,占年度总任务的50.45。
五是以“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为重点,乡村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围绕党建引领,印发《洛阳市推进“河洛党建计划”全面强化年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2019年洛阳基层党建十件实事,持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党组织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围绕“三治并进”,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成21个村(社区)25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缺额实行,对22个乡(镇、街道)42个村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督导。
六是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重点,城乡整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46个,正在编制509个。安全饮水工程开工231处,完工130处,受益人口14.3万人。完成3265户农村危房改造。
七是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230万亩,流转率达到37.03%;全市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完成农村房屋外业调研936747宗。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3011个村(社区)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全部阶段工作任务,核实资产总额305.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25.8亿元。全市2961个行政村(不含城市社区)全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达到262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5%;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7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75%。
八是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精准脱贫持续攻坚。突出抓好扶贫项目,全市谋划项目2261个,全部开工,完工率71.9%;今年拟脱贫的汝阳县、嵩县实施扶贫项目545个,全部开工,完工率87.5%。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持续深化“三转三推进”,开展“九个一”大走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市水利局:加快水利建设,助推老区发展
长期以来,市水利局对支持革命老区发展高度重视,尤其近年来以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抓手,发挥行业职能作用,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积极助推革命老区发展。
围绕脱贫攻坚,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2016年以来,累计争取和安排上级投资2.1亿元,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927处,改善918个行政村(含636个)贫困村饮水条件,受益贫困人口21.24万人。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至2018年底达到90%。2019年计划实施289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其中包括65个贫困村,目前开工231处,其中130处已完工,受益贫困人口14334人。
围绕乡村振兴,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一是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县工程。自2016年以来,共安排资金3.57亿元,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8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965万亩。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节水灌溉面积达110万亩。二是积极开展移民安置和生产扶持。陆浑水库回流移民问题等到妥善解决;同时每年投入移民扶持资金8000万元,用于移民生产条件改善。三是积极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近年来,完成投资5.2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8个,治理长度164.32公里。四是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前全市163座中小型水库,需进行除险加固的150座水库已全部完成加固任务。五是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效提高了防御能力,目前全市共建设148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381个简易雨量监测站、716个简易水位监测站。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水生态建设步伐。一是积极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目前邙山渠引水、铁路防洪渠引水等已经完工,市区河渠基本实现互联互通。二是全力落实河长制工作。目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3068位河长及时到位。三是加大水保生态治理力度。每年投入资金4000万元左右,治理水土流失120平方公里,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6300平方公里。四是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推动市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围绕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夯实水利发展基础。一是引黄入洛工程。2010年4月开工,2015年隧洞实现了全线贯通,去年已累计引黄河水1亿立方。二是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7.5亿元,2014年5月前期工作启动,2018年5月全线贯通。三是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实施该项目可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3.68万亩,我市水利化程度将由目前的33.8%提高到42.1%。目前一期工程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四是前坪水库工程。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工程总投资为44.6亿元,目前总体进度达到93%,计划今年汛后具备下闸蓄水条件。
市林业局:抓好生态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洛阳是林业大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牡丹花都。截止目前,全市林业用地1279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6.02%;有林地1012.6万亩,湿地74.5万亩,森林覆盖率45.28%,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经济林面积261万亩;花卉苗木面积29.6万亩,其中牡丹种植面积13.3万亩。近年来,林业工作注重发挥行业优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村庄绿化、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着力在调整农村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发挥作用。
一、生态扶贫方面
一是进一步规范护林员政策落实。研究制定并印发了《洛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组织嵩县、汝阳、洛宁、栾川、宜阳5个国家级贫困县,对生态护林员日常管理、资金落实、补助费发放标准及拨付程序等,进行了集中整改。2019年上半年,全市选(续)聘生态护林员3137个,累计向贫困户发放补助费1946万元。二是完成生态扶贫行业政策惠农政策排查落实。排查13个县(市、区)、1936个村,排查具体问题1289个,立即完成整改1160个,需要长期整改的129个。三是实施生态建设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6个贫困县共完成廊道绿化3.4万亩、市级退耕还林6689亩、荒山绿化6300亩、村庄绿化196个,新发展经济林13.4万亩。四是实施产业扶贫。通过招商,引进北京强佑集团,在宜阳、新安、嵩县三地投资9000余万元,发展油用牡丹6.2万亩,套种元宝枫130余万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500户9000余人,人均创收3000元。今年5月,强佑集团与洛宁县签订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用三年时间在洛宁县发展油用牡丹种植10万亩,并分步实施牡丹花茶加工、牡丹籽油生产等项目。
二、乡村振兴工作方面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去冬以来,以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目标。2019年全市共完成造林41.4万亩。一是实施“绿廊”提升工程。总体来看,连霍、宁洛、二广、郑卢、洛栾、郑少洛等高速,郑西高铁,洛偃、洛宜、洛栾、洛吉等快速,新310国道、207国道、311国道等廊道已基本绿化提升到位,形成了常绿与落叶、观花树种相搭配,错落有致的景观长廊。二是实施“绿带”美化工程。以洛栾高速、郑卢高速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大字报田”绿化为重点,在主要廊道及河流沿线实施荒山坡地绿化1.8万亩,沿线绿量明显增加。三是实施“绿业”增收工程。全市新发展经济林19万亩,形成了新安樱桃、宜阳花椒、洛宁苹果等规模大、有特色的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全市新发展苗木花卉6万亩。四是实施“绿村”营造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市规划实施村庄绿化美化300个,完成586个。五是实施“绿岛”完善工程,对高速公路上颁布的6个互通区与36个收费站实施绿化提升。六是实施“绿园”提标工程。做好“以绿荫城”这篇文章,持续推进周山、嵩县叠翠山、偃师首阳山、洛宁凤翼山等城郊森林公园的改造提升。七是实施“绿播”基础工程。在前坪水库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实施飞播造林7.5万亩,营造景观林。八是县区特色造林工程。在推进“七绿”工程的同时,一些县(区)自主实施荒山绿化、矿区绿化等工程面积7.2万亩。九是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2019年全市建设任务57.85万亩(包括人工集约造林12.35万亩、现有林改培7.61万亩、中幼林抚育38.42万亩),目前已完成人工集约造林9.84万亩、现有林改培2.29万亩、中幼林抚育1.54万亩。
牡丹产业实现新突破。截止目前,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285亿元。其中牡丹文化节期间旅游收入274亿元,年销售盆花38万盆,平原和高山已采收牡丹芍药鲜切花年供应能力达到800万枝,牡丹产品收入9.6亿元。世园会牡丹展赛活动我市作品获奖223个,获奖总数及金、银、铜、优秀奖等数量均居所有参赛团体第一;在河南馆作品中获奖26个,占总数近三分之一。“洛阳牡丹”地理标志商标已提交国家商标局审批。
市老促会副会长邢社军、王卓林、黄晓玲,市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王淑霞、市水利局局长翟文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杜中岳、市林业局局长郅书安等参加座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