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区呼声

TOP

走进老区,灵魂在净化,走出老区,精神在升华
  60响礼炮在轰鸣,像是历史的回声,反衬出数十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一片肃穆。

  铿锵的足音隐约传来,武警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缓步走向升旗台。万众瞩目下,威武的阵列转换成凝重的慢正步:高踢腿,马靴闪亮;轻踏步,枪刺如林。

  俄顷,嘹亮的小号声爆发出《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个音符。丽日蓝天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那一刻,庄严铺满大地,神圣充盈心间。

  那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昂首走过波澜壮阔的60年峥嵘岁月。

  2009年10月1日上午,我在天安门城楼上用镜头记录这一切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万物皆有源。国庆大典以这种形式开场,不正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命题吗?

  历史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过去的某些情境呈现于今天,并试图从中告诉人们或浅显或深奥的道理。适逢共和国60华诞,举国上下悄然兴起的一股“寻根热”,重新唤起中华民族对于自己的苦难历程和谋求解放的奋斗经历的记忆。这一年,《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电视连续剧的热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反映开国元勋丰功伟绩以及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建国大业》、《风声》等电影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也在持续升温,更有那些经久不衰的“红歌”,从江西苏区到山城重庆,唱得人如醉如痴激情澎湃。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解放军报从2009年春天开始,在时事新闻版开辟专栏,陆续推出一组系列报道:《革命老区行》。专栏开宗明义地宣称:“这是一次追寻中国革命历史血脉的寻根之旅,一次怀着敬仰之心拜谒革命圣土的信念之旅,一次用历史的眼光和新闻的笔触探索老区未来的发现之旅!”

  两个月后,随着报道的深入,解放军报与其他中央新闻媒体协调行动,将这一专栏更名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革命老区行》,内容也相应地扩展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革命活动所在地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力求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继、带领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画卷。

  怀抱这样的宗旨,一批又一批记者走进老区,走进历史,走进中国革命的源头。

  人的思维和眼界,最容易受到环境的迷惑和局限。比如久居大河下游的人们,看惯了宽阔的河面,平缓的河流,浑浊的河水,便以为大河就是这个样子,虽然很大,却波澜不兴,平淡无奇,甚至还因污染而显得有点肮脏。然而有一天,当人们溯流而上,来到这条大河的源头,突然发现,亘古高原雄伟瑰丽,千山万壑气势磅礴,无数细流从高原的冰盖上,从大山的褶皱里源源渗出,汩汩流淌,争先恐后汇成一片,浩浩荡荡逶迤远去。它们是那么纯净,那么圣洁,那么执著,那么义无反顾……这时,人们才如梦初醒,由衷地赞叹:啊,原来我们的母亲河是这样的!

  《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也是这样。

  寻根溯源,走进老区,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红船,承载的究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名共产党员,还是一颗迟早总要照亮神州大地的火种?走上井冈山的那支不足千人的疲弱幼小之师,凭什么自信将成为点燃遍地烽烟的星星之火?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在江西于都集结,8万人夜夜渡河而敌人毫无察觉,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地军民30万众怎么就保守住了这个天大的秘密?红军长征一路苦战损失惨重,在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的险恶环境中,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为何能够创造奇迹最终走进曙色?在陕北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为什么能够坚守13年,并且在斗争中壮大了革命力量,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观之后,一代元勋陈毅缘何发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感叹?从西柏坡出发进北京,毛泽东将此定义为“赶考”,开国领袖面对的考题是什么?而他们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无数个问号,无数次思考。我们的思维逐渐聚焦:理想是灯塔,始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信念像光源,永远烛照着内心的追求。

  思考并未就此止步。继续追问: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究竟是什么?支撑他们理想信念的最重要的基础又是什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总共发稿65篇,并结集成《红土地传奇》一书出版。浏览这一篇篇记者们和着汗水、泪水写成的实地采访报道,我们的心在不时震颤。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来就不是空的、虚的,里面装满了实实在在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人民。人民是谁?老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民是那个把8个儿子一个一个送去参加红军最后全部牺牲的孤独老汉;人民是那个在丈夫随红军远征后苦苦等待,并且每年做一双军鞋,辞世时留下75双军鞋的苏区军嫂;人民是那些用自己的乳汁滋养八路军伤员、用自己的孩子从敌人刀下换回共产党干部后代的大娘大婶;人民是那些省吃俭用拿出铜板认购苏区公债、拿出自家口粮交售公粮的男男女女;人民还是那些抄起扁担随军出征最后客死他乡连名字也没留下的贫苦挑夫……一句话,人民是千百万拥护革命、支持革命、为了革命不惜做出重大牺牲的万千民众。

  正如一首老区民谣所唱: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把最后的一碗米交出充军粮,把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把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传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苏区的时候常说,要向和尚学习。和尚念经,整天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我们也要反复念四个字,就是“争取群众”。

  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从诞生之日便昭告天下,要立党为公。这个“公”,就是救国家于危亡,解人民于倒悬;就是砸烂旧世界,让人民翻身解放;就是建立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有别于任何非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建立在这种人民观基础上的理想信念,当然会充满自信,异常坚定,格外远大!

  走进老区,我们的灵魂在净化;走出老区,我们的精神在升华。

  同过去相比,今天的老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发展变化,不仅印证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真诚与合理,而且更加坚定了我们永远不变的信念:执政为民。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反复念叨“争取群众”一样,如今我们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取决于执政党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铭记心中,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我想起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写的《斯大林时代》。在这本小册子的扉页上,印着斯大林的一句话:领袖来复去,人民却活着,只有人民是不朽的。

  我想起毛泽东的名篇《为人民服务》。一代伟人在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了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还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一本描写中国革命的书。书名《晨流》,作者为美籍华人韩素音,她在书中引用了邓颖超说过的一句充满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话:人民好比汪洋大海,领导人们是波涛上白色的浪花,从人民中产生,依靠人民,才能永生。

  据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那个寓意深长的升旗仪式,似乎可以这样解读:

  我们从哪里来?从人民中来。

  我们到哪里去?到人民中去。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是比天还大。

  中国革命老区

  中国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旗、区。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老区人民一如既往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做出了重大贡献。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将永远继承和发扬老区的光荣传统。

  1953年,民政部对全国革命老根据地进行初步统计,全国革命老区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的782个县,人口约1.073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规定了划分革命根据地的标准。据民政部1980年12月31日的统计,全国有老区的县(市、旗)为1009个,人口约2.112亿。此后,随着老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进展,全国有老区乡、村的县(市)又有了较大变化。据1995年统计,全国有老区的县(市、旗、区)为1389个,有老区村庄的乡镇18995个。增加的原因:一是漏掉的,后来补上了;二是原来有争议的,后来统一认识定下来了;三是原来的游击区没有定为根据地,后来划成了老区;四是原来的行政区划只有县(市),后来机构升格增加了县(市)一级的区。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弘扬老区革命精神 促进老区经济发.. 下一篇弘扬老区精神 服务创先争优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