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TOP

产业扶贫 开创了扶贫攻坚的美好未来——对我市老区产业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8-01-09 15:04:22 作者:洛阳市老促会 【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对洛阳市老促会撰写的《产业扶贫  开创了扶贫攻坚的美好未来》调研报告的批示:
永新、会峰同志阅处。要把产业扶贫盯紧。
                                   李  亚
                              2017年11月3日
 
 
产业扶贫  开创了扶贫攻坚的美好未来
——对我市老区产业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洛阳市老促会
 
老区是发展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区,也是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为认真落实洛办〔2017〕21号《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精神,市老促会8月份组织市、县两级老促会相关人员对老区贫困村产业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于9月5日至6日在孟津召开了市、县老促会负责同志、老区部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贫困户代表等70余人参加的老区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省老促会负责同志到会指导并讲话。会议通过现场参观、座谈交流,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今后老区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
会后,洛阳市老促会又组织人员到南阳的淅川县、西峡县专题就产业扶贫进行了考察学习。淅川是国家级老区贫困县,西峡是非贫困县,产业扶贫上的做法和经验,有很多借鉴之处。
根据调研情况和会议座谈,提出一些我市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认识和看法,供领导在决策中讨论参考。
一、现场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新的经营主体,农民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已初见成效,广大贫困户融入其中,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大合唱。
1.贫穷落后的杨庄村坚持种植花椒数年,实现了华丽转身
过去种植花椒,大都在地头、沟旁、户院、路边零星种植,收获后群众换些零花钱。现在不同了,种花椒也能大把抓钱,也能脱贫致富。孟津县城关镇杨庄村,全村546户,1860口人,15个村民组,20个自然村,山多、岭多、沟多,土地瘠薄,环境交通条件差,全村没有1亩水浇地。长期以来,群众收入主要靠种粮、散养畜禽,是个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省定贫困村。
怎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村党支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建+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全覆盖的模式,根据本村土壤(料壃红土)含钾量高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红袍花椒种植,目前该村已种植花椒3300亩,今年总产达到40万斤,总收入400万元。支书陈建秋深有感触地说:“村里种植花椒是我2002年去陕西韩城走亲戚时受到的启发,韩城一个市(县)种植了几十万亩花椒,规模大,效益好,一问当地群众一亩地能收入几千元,好的上万元,是种庄稼收入的几十倍。回来后,我三次组织两委干部、群众代表去韩城参观,收获季节又组织了50余名妇女去那儿打工,让她们开阔眼界,学习技术。第一年在全村试种了1200亩,由于当时群众对种花椒不认识,不看好,当年就毁掉了600亩,支部决定干部不能毁、党员不能毁,这样保住了600亩。两三年后,花椒丰收了,每亩收入3000元,多的4000元,群众看到了希望,2007年一下子又种了900亩,后来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亩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增加到近万元,一下子又发展到了3000多亩。今年每亩收入一般在8000多元,好的1万多元。明年不用发动,村里所有耕地将看不到庄稼,全是花椒。
为了让群众放心种植,解除群众花椒多了不好卖的顾虑,今年在洛阳市组织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引进了“洛阳沈氏调味品有限公司”加入产业开发。他们看到该村的花椒色相好、质量优、味道香,决定投资200万元来村兴建花椒调料厂(现已建成投用)。还有2家企业已准备入村兴建花椒油厂、花椒茶叶厂。同时,每到花椒成熟季节,合作社在网上发布讯息,吸引了全国各地八大销售商来村购买花椒。花椒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加工,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在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下,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成了杨庄村的香饽饽,也成了全镇的一项主导产业,镇里已规划,明年围绕杨庄村,再动员周边10个村及全镇贫困户,种植花椒1万亩,把花椒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大产业做强做大,做实做优。
贫困村各地有各地的优势,每村有每村的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产,目前仍有不少村还处在“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阶段,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杨庄村立足当地丘陵旱地土层厚、土壤含钾量高的资源优势,发展花椒产业的做法,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十里香”农业休闲采摘园带动了十里八乡的现代农业
孟津县“十里香”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占地1200亩,主要种植草莓、袖珍西瓜、葡萄、火龙果、大樱桃等反季节水果,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批发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园区是由北京返乡创业青年吕妙霞创建的。
2008年,吕妙霞从北京回乡探亲,想想外边的飞速变化,看看家乡的贫困现状,便决定返乡打拼。当年在送庄镇朱家寨村租地1200亩,投资5000万元,兴建大棚种植草莓,当年新上市的草莓每斤30元,也供不应求,看的周边群众眼红心跳。吕妙霞趋势引导,成立了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使贫困户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规模化经营。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公司出巨资从规划、建棚、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实行全方位服务,几年间,基地从2个发展到30多个,面积从几百亩发展到3万多亩,产品经公司统一检验、包装,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十里香”品牌越飘越远,“来孟津耍吧”越叫越响,已成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脱贫的一个典型。
调研中,吕妙霞这样给我们说,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想脱贫的,但一些贫困户因畏惧市场,对发展产业充满疑虑,加之一些单位把扶贫变成了救济,只送钱送物,没有后续服务,使一些贫困户患上了“脱贫依赖症”。我认为这种病的病根是“怕”,怕不懂得市场行情、丰收了无效益,怕不懂技术,颗粒无收,怕一哄而上,产品卖不出去没人管,治这种病的关键是有人真心去带,真心去帮,真情去扶,使贫困户抱团成群,融入产业,贫困户只要卖力肯干,就一定能脱贫。园区内有一个聋哑人的贫困户,五年前动员他建大棚时还说“俺这号人脱贫会那么容易?现在国家有低保,吃不好也饿不死,日子凑合着过也知足了。”吕妙霞说,你脱贫我包了,从种苗供应到生产技术,手把手教,五年内他先后建了10个大棚,年收入30多万元,现在园区周边十里八乡有2000多个贫困户靠种植草莓脱了贫。
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企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到该公司视察后,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她不仅自己干事创业,还带动了全县大产业、大规模、大扶贫、大变化的扶贫态势。吕妙霞的作法体现的是大扶贫、大产业发展中的大服务,现在的产业扶贫是分的多、统的少,服务的少,或服务跟不上。如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让小农经济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中,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经济。“十里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3.平乐镇的田园综合体已成为洛阳乡村发展方向的典范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的综合开发,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这个田园综合体成立于2015年,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占地5000余亩,是全省首家田园综合体,下设有洛阳紫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凤凰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绿佳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五个子公司。主要从事苗木花卉、生态林木种植、中药农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目前已种植多种林木近40万株,已成了洛阳北部的绿色屏障。
公司董事长郭建华,不忘初心,以农民利益为重,以产业扶贫为责任担当。三年来,免费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带领农户1200多户(其中贫困户200多户),种植各类花卉苗木、中药材3500亩,全部由公司统一供应苗木,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去年一年种植户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公司聘用的500多名员工,85%是当地的贫困户,人均月工资2400元。此外,公司兴办的休闲采摘园,如有贫困户愿意进园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地租、免费使用水电、免交管理费等优惠。现已有130个贫困户在园区“安营扎寨”。
调研中,我们见到了在公司上班的平乐镇张洼村村民张社晓,他高兴地对我们说:“我家里四口人,妻子身体不好,以前全靠我一人种地养家,现在好了,5亩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有固定的收入,公司不仅给我安排了工作,也给有病的妻子安排活儿干,两人一年收入6万元,成了村里当年就脱贫的典型。”平乐镇上古村村民靳红干是公司扶持的中药材种植户,他告诉我们,他在园区种了4亩药材,地租、水、电费全免,技术上有公司指导,销售有公司地头收购,旱涝保收,稳赚不赔,去年我赚了3万多元,今年也不会下这个数。说着,他给我们伸出了三个指头。像这样在园区从事各类种植的有130多人。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创新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新方向、新模式。凤凰山田园综合体仅是个雏形,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和提高。但难能可贵的是,企业与产业扶贫相融,带动和引领了当地众多的贫困户实现了可持续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呼吁并动员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企业共同参与扶贫攻坚的伟大事业。
4.小集村“能人”带领创办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
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三年前还是一个全镇排名倒数一、二的贫穷落后村。2015年支部改选时,本村的党员农民企业家张进伟走马上任,他带领干部赴青海、内蒙等外地考察后,决定不占耕地,利用村南一条荒沟,发展沟域经济,上肉牛养殖项目。动员联系了8位企业家筹资1000万元,又利用优惠政策、小额贷款1000万元,兴办了“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养殖、种植、农机3个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豫西地区最大肉牛养殖企业。
在调研时,张进伟给我们算了几笔帐:一是公司效益帐。公司每年从外地购进品种架子牛7000头,每头约7000元,育肥半年后出栏,售价约1.3万元,扣除费用,获利3000元,年出栏5000头,纯利润约1500万元;二是社会效益帐。公司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青贮饲草,每亩租金1200元,农民收入240万元。为解决政府秸杆焚烧难题,夏秋两季公司收购秸杆2万亩,5万吨,让周边农民增收1千多万元;三是对全镇摸排的48个贫困户实行资金托管,每户6000元,三年户均分红3300元;四是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全部安排给贫困户,人均月工资1700元。62岁的村民冯长轩,上有百岁老人,下有上高中的女儿,本人还患有间歇性疾病,不能外出打工,到公司上班一年就脱了贫;贫困户朱太森71岁,老伴常年患病,也被安排在公司上班,月工资1700元……像这种情况在公司的“贫困户到场上班一览表”里还有很多。
在产业扶贫中,选派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领路人十分重要。让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让能人跟着产业走,让产业跟着市场走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二、淅川、西峡的主要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扶贫需要产业支撑,发展产业需要龙头带动,群众参与,需要倾心服务,品牌产业需要规模发展,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扶贫组合拳。
淅川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南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受“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策限制,使淅川成了资源性、生产性、主体性和政策性贫困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峡是非贫困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淅川脱贫攻坚的经验已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并要求国务院扶贫办研究推广。西峡县脱贫攻坚经验已由省委政研室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总结推广。
(一)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西峡把党建引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工程,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用党建引领,带动“五联互动”,即“党建联心,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联担,形成责任共同体;产业联动,形成利益共同体;政企联动,形成多赢共同体;设施联建,形成城乡一体化共同体。”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大统扶贫的氛围,有效地建立了专项、专班、专业、专责项目推进机制;有效地搭建了帮扶企业与贫困户的“直通车”;有效的形成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联结机制,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的“恒业”。
淅川通过党建引领,去年以来从驻村扶贫干部中提拔正副科级干部130名,有31名第一书记被所在乡考核进入不同的优秀等次,34名大学生村官、8名优秀村支书、村主任、公开选拔为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5名“明星功勋”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单位副乡级干部基本工资待遇。同时对那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失职、工作不到位、工作有重大失误者,采取了三个“一撸到底”的措施,仅2017年上半年,受党纪处理人员达71人。
(二)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千方百计打造脱贫“恒业”。
淅川和西峡两县产业精准扶贫体现的是大产业、大规划、大市场、大扶贫。淅川走的是“三化引领”和“三线合力”的路线。“三化引领”即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带领。“三线合力”即短中长产业项目相结合,短线产业管当期脱贫,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中药种植、加工业扶贫车间、光伏发电。中线产业重点发展林果业和林下作物。长线产业重点发展沿丹江水库“一小时”旅游圈、农旅示范园。通过“三化引领、三线合力”的实施,打造四个产业示范区。一是10万亩软籽石榴生产及加工产业示范区10万亩;二是10万亩核桃间作套种及加工产业示范区;三是3000万袋香菇产业种植加工示范区;四是2万亩湖桑种植和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区。
西峡是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 做优生产基地,打造出了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76个,建成了20万亩的山茱萸生产基地,培育成了11万亩的猕猴桃人工生产基地和40万亩的野生基地,形成了“百公里香菇长廊”、“百公里山茱萸长廊”、“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三大产业。从全县1042个企业中筛选出发展形势好带动能力强的104家“农字头”企业,投入资金达9600余万元,包联帮扶,对所有贫困村和扶贫任务大的村全覆盖。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保底收益”的扶贫模式,使3582户贫困户全部嵌入到“菌、药、果”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了“中药农业”、“果品农业”、“菌品农业”等三大自然资源优势,助力精准脱贫。
(三)培育经营主体,创新扶贫模式,为脱贫农民走向小康奠定基础。
参观学习两县的产业扶贫,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贫模式的创新。一是经营主体是涉农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发展的互惠关系,容易打造坚实的利益共同体。如西峡的宛西制药厂,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销量第一,该企业所用药材全部是企业与农户签约规模化种植的中药生产基地,把生产原料基地当作车间打造“药材好,药才好”的品牌。我们参观的金银花万亩生产基地,从4月份到10月份,每天有数千人采花,人均日收入100-150元,企业包饭,远路摘花人包住,工资当日兑现。西峡的百企带百村,实现了脱贫“三不愁”,不愁没技术、不愁没市场、不愁赖账不给。二是创新扶贫模式,就是让贫困户参与能人创办的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跟着能人走, 能人带领贫困户入群。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在回乡创业的能人带动下,创办公司,根据贫困户的要求,创建了4个产业基地。4个产业带动了全村133户贫困户469人有活干,有收入。村里靠流转耕地和林地增加了集体收入,能人公司靠扶贫资金缓解了资金的短缺,贫困户就地就业得到了实惠。
(四)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增强了贫困群体产业发展致富的信心。
我们参观考察两县10多家设施农业,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现代农业设施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的特殊效应。淅川南水北调渠首张河村万亩软籽石榴生产基地——南阳渠首石榴庄园、西峡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本着“仁和康源”健康生态新农业发展理念,农业设施全部用上了施肥、浇水、滴灌设施,病虫害防治全部采用了树干缠草绳、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物理治虫,天然防治”的措施,实现了绿色、有机生产的农产品最高要求。在万亩石榴庄园和猕猴桃生产基地,贫困户全部参与了田间生产,分得了股金(土地股,扶持生产资金股),挣得了工钱。贫困农民说:“在这里干活舒心,在这里挣钱放心,在这里幸福生活更有信心。”
三、产业扶贫是老区贫困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点,从当前的实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选择产业项目难、企业带动农户还没有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搞好服务和引导。
总结月余的调研,把产业扶贫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供参阅讨论。
(一)选择优势产业,找准产业发展与当地的结合点。
发展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不是一日之计,不能从零开始,更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紧紧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这是所有产业扶贫长期健康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伊川县吕店镇历史上就是生产小米的主产区,虽然处在豫西丘陵半湿润干旱区,但土地为赤褐色粘土地,土壤蓄水能力很强,且含钾量高,谷子一直被当地群众喻为旱不死的铁杆作物,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目前已形成了分工细密的科研示范、良种繁育、加工、包装、流通体系的优势产业。市场尽管有波动,但区域化、规模化种植,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现在伊川已发展谷子种植面积13万亩,种植大户涉及11个乡镇,其中300亩以上的大户34户,全县小米加工企业近20余家。伊川县委、县政府正在根据小米生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制定谷子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谷子产业扶贫的社会效应。
找准产业发展和自身优势结合点发展优势产业的典型很多。如栾川的狮子庙朱家村利用当地冬季水温不低于4度、夏季水温不高于17-19℃的低水温的优势资源,养殖高营养、肉质鲜美的虹鳟鱼,使300余户群众,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山渔村”。新安县李村镇韦庄村充分发挥“中药农业”,大力发展丹参产业。村委会主任翟刚子自掏腰包,为35户贫困户购买丹参苗,种植212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21元,仅一项收入全村达155.8万元。贫困户翟东峰1.6亩收入15380元,今年村合作社已和73户贫困户签订了887亩种植合同。目前丹参种植面积已达1500余亩。
我市自古被称为国家和河南的“药材库”,野生中药植物达1400余种,有的是的知名品牌,如嵩县的柴胡、新安的丹参、汝阳的杜仲、栾川的山萸肉和漫山遍野的连翘等,“中药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是一项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也是脱贫持久的很好资源。但全市没有一个很好的开发、保护的实施规划、策划和支持开发政策、企业联农措施。所以“中药农业”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农业供给侧的生态转型,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山地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二)降低贫困户参与产业化发展的门槛,用好农户资源,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在得到产业扶持资金以后,有一半以上没有进入到产业化发展组群中,仍然是在小打小闹,以户为主分散经营,甚至有个别户把扶持的羊、牛、兔、鸡等,喂养一段时间后就卖了,甚至有的吃掉了。在座谈中,群众有几种要求和顾虑。一是资金入股分红太少,有的以银行存款利率分红,有的略高于银行利率,年终分红少的300-600元,多的1200-1500元,年底只分一次,不统一,也不够规范,靠年终分红很难脱贫;二是入托管理的牛羊得不到保险,死伤牲畜赔偿分摊;三是大部分托养组织是临时组建的,设备差、技术差、无保障。四是土地入股后,农民认为地价低,最怕的是失去土地,以后生活无保障。我们和省老促会领导在一个名叫洞子沟的村调研时,一些农民宁肯不要租地钱,也不愿签流转合同把土地租包给别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土地权属问题。
发展产业需要土地资源、劳力资源,而贫困户都具备这种资源,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不应把这些资源看作包袱。基层组织要认真处理好企业与贫困户在资本上、人力资本水平上,产业化内生动力上,主体利益联结上的差位问题,既脱贫致富又要发展,动员企业把贫困人口的利益放在首位,降低贫困户入群门槛,充分利用农户资源,实行贫困户优惠入群政策,这才是上策。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增收脱贫的带动者,要认真整改扶持规范管理,真正成为产业扶贫的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变革的引领者,成为种植和养殖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据调查,凡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高于非社员农户17.8%。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已成熟的合作社向休闲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延伸,初步形成了健康发展态势。
根据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模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是不少合作社是企业挂牌更名的合作社,无章程、无社员、无组织机构的三无合作社。在调研中的21个扶贫企业中有4个可能是炒作土地,采用的全部是企业运作模式,套取政策补贴。二是有几家农民入股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仍以商业行为为主。虽然也为农户提供农资服务,收购农产品,但以赢利为主。这种合作社农民反映,他们商品信息很灵,行情好就合,行情不好就散,虽然也带着贫困户,农民说“不可靠”。三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种植或养殖大户带动农户跟着上项目的情况下,乡村领导出面引导组织起来的,这种合作社共9家。有章程、有理事会、监事会,但因大户主导,资金互不融合,小户跟大户销售,技术跟大户学,农资购买跟着大户买,处于有组织、无统一的状态,贫困户只“跟”着学和做,有一定扶贫效果,有些贫困户反映“还可以”。四是大部分合作社经营的是传统农业,服务性的组织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很少,带贫乏力,分散托管,无信息、加工、销售、金融等服务内容。发展好的大多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以集体形式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社不多。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领导对什么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宗旨是什么,民主管理包括什么内容,什么叫无营利服务等概念都不清楚。市老促会受邀到老区贫困村偃师市安乐村讲解辅导专业合作社的知识,乡领导听后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专业合作社课程,收获很大,我们乡有几十个农合社,真正符合条件的不多。
建议基层党委、政府应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常态,认真把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这一基本的经营制度、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整顿、重点扶持、规范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农业变革的引领者,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
(四)资产变资本,让集体经济活起来,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栾川县三川镇祖师庙村海拔较高,林木茂盛是避暑休养的好地方,2015年村党支部与群众商议,将村里闲置小学校舍改建成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松韵居”避暑山庄,当年营业,当年赢利5万元,两年来每年均可为集体经济赢得5万余元收入。今年借助入选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的机遇,把生态资源转化为集体收入,带动农户实施家庭宾馆工程,带动了多元投资机制。群众说:“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点也不错。”村干部说:“过去村是无收入的‘空壳村’,有心为百姓出力,无钱为百姓办事,是拉不动的‘破车’,现在资产变资本,盘活了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致富。”
调研中发现,不少村干部把集体创收寄托在办企业上,但由于受资金、技术、项目审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步履艰难。在一个叫仑田村调研时,村干部要求老促会出些点子上个项目,跑了一上午,发现5000亩的大山漫山遍野长的优质中药“连翘”,村里还有2000亩集体林地。集体林地无人管,“连翘”树枝都让百姓折断采摘荒废了。老促会的同志说:“这就是集体经济,把2000亩林地管下来,把‘连翘’树保住,把荒山整治后,补栽‘连翘’,这就是钱。”讨论后,一筹莫展的驻村干部脸上有了笑容,村干部看到了希望,一起撸起袖子说,要利用这些资源搞“连翘”中药材开发。
老区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是“空壳”,怎样帮助这些村从“空壳”里孵化出一个产业,是应该讨论、推动、提上议程加紧工作的时候了。
(五)打造能帮善扶的基层干部队伍,真正解决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扶贫氛围。
经过近两年我市上下的辛勤工作,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绩,涌现了一批能战斗、勇担当的基层党组织,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同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已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
调查证明,产业扶贫有资金、有项目、有场地,有市场并不一定能成功。其原因是产业组成的各种要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我们到马河村调研养牛贷款问题,一个叫张北旺的贫困户享受了洛阳出台的“脱贫助力贷”的政策,1头牛的扶持款,贷5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款,一下子买了5头牛,说今年脱贫没问题了。可到另外一个村,问一个贫困户,只养了一头扶贫牛,贷不来款,说起“脱贫助力贷”政策时,群众不知道,村干部不知道,驻村干部也不知道。在一个叫南腰村的老区村调研,这个村还处在大包干的生产状态。今年的玉米全旱死了,户院里种的花椒树结的硕果累累,提起让他们到孟津城关杨庄学习大面积种花椒的经验,他们说不知道,当时表态参观学习,参观后反馈意见,说难度太大,光土地流转“三权分置”这项工作都做不通等等。基层干部还存在着“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的大问题,所以通过培训基层干部提高新形势下的执行政策水平,专业技能、产业化管理能力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要组织起专家学者到基层一个一个的帮,一个个的带才能凑效,不能只念书本文件上大课。
月余的调研,市县两级老促会同志跑了不少路,串了不少村,访了不少户,从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提出了有实践意义的五个产业扶贫的问题进行讨论(文中所提只是个题目,还很肤浅),但还有很多需要调研和讨论的扶贫深层次问题。如“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设”、“普惠政策与脱贫农户的关系”、“互联网+”的实施路线”、“村级资金扶贫互助社的管理”、“股份制在产业扶贫中的实施规范”、“中药农业”、“土地入股”、“乡村建设与发展”等等,需要组织有关部门或社科联的专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当好参谋。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到孟津县城关.. 下一篇伊川县委书记李新红深入老区乡镇..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