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老区情感 续写完美人生
——在市老区工作论坛会议上的讲话
张松涛
(2011年8月 日)
各位会长、同志们:
今年全国两会,给老区带来了很多惊喜。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特别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把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山东、河北省的许多革命老区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可以预见,已经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我们更多的老区将获得各种各样的扶持。各种迹象和讯号显示,老区已经站在了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新时期、新形势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自身情况,如何做好老促会的工作,如何为老区搞好服务,如何发挥老促会的职能作用,在加快老区发展进程中显示更大作为,如何使我们的老区能够快一点脱贫致富,早一点站在加快发展起跑线上,这是我们此次论坛要着重讨论的话题,也是今后我们要把握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听了大家一天的讨论发言,我很受启发。下面,根据几年来的工作体会,我谈几点认识和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要常怀着一种感情和责任,心里要始终闭装着老区人民,牢固树立感情观和责任观。
这是建立老促会初衷和宗旨,也是老区工作者的责任和良心所在。今年的4月18日,中国老促会会长邱金凯到赵南起同志(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住处汇报工作,赵南起同志动情地说:“现在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还是产业发展不够好,造血功能尚不到位。另外,老区里不有不少革命烈士遗孀、家属还健在,全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也有很多,他们家境比较贫困,生活很艰苦。过去国家比较穷,对他们照顾不了,现在国家不象过去,可以帮助照顾一下,他们为国家做过奉献和牺牲,他们父母和家属还健在,靠谁养?养儿防老啊!儿子死在战场上,家人没人养,会有麻烦的,将来谁还去当兵?我也去过老区多次,有些老区三代七口人一张床,当时我心里难过的就哭了,现在老区老百姓还有不少喝的是池塘水,解放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有群众连喝水都没有解决,叫人寒心呀!老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特殊贡献,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啊!”领导的谈话,让我们感悟出一个道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们都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有的还疾病缠身,完全可以家休养,享受天年,洛宁的丁魁同志、宜阳的吴新道同志、新安的江进京同志、伊川的李钢丁、孟津的孙顺通同志等,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多年来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为老区人民奔走呼吁,为老区建设尽心出力,靠的是什么,我想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感情,一种动力。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老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责任就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这种感情就是一个老党员对老区人民的真心和真情,由此自觉产生的一种动力。正是由于多年来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不但维护了我们老促会的形象,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为在群众眼里,你就代表了政府,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好他们困难,你就是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维护了老促会的形象,一个老干部的形象,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形象。
有一首歌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就是老百姓,我们给农民、给群众办了好事,解决了困难,人家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我听说老促会的一位老同志的像片,曾和伟人一起被挂在某村委会办公室,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给村里办事了,出力了,老百姓对你的称颂。
再给大家讲一下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是杨贵同志(时任县委书记)1960年带领4万名农民修建的,苦干了10个春秋,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起151座渡槽,建成闻名中外的人工铁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1991年4月,年近80多岁高龄的杨贵应邀出席在林县召开的李先念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碑仪式,当主持人介绍到杨贵时,会场5000人沸腾了,雷鸣般掌声此起彼伏长达10多分钟。会议结束后,台下的人依然不动,全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杨贵!杨贵!”杨贵含泪走下主席台,颤巍巍地把双手伸向了群众,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杨贵,都希望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他们好书记。“杨书记我们想你”,“杨书记是林县的大恩人”,各种亲切感人的呼唤响彻会场内外。晚上,在杨贵住的宾馆,人们一拨一拨地赶来看望,不知不觉到天亮,杨贵与乡亲们见了一宿面。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目睹了这一感人肺腑的场面 ,无限感慨地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岗位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拥戴,这实在是奇迹啊!这也说明了杨贵当时领导林县人修建红旗渠是正确的,造福人民的。”这个故事就实实在在说明了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必受人拥护和爱戴这个道理。
二、明晰一条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近几年,让我们深感欣慰的是,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老促会这个组织网络,从市、县到乡(镇)村已覆盖了我市的绝大部分革命老区,上有国家和省老促会的指导,下有联系紧密的老促会基层组织,做工作比以前顺畅多了,老促会不仅记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老区人民的普遍好评,而且已成为政治影响力最大,工作成效突出,联系群众密切,普惠人群最为广泛的社会团体之一。
老促会,促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借鉴各地老促会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我们自身的工作体会,我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做好老促会的工作,当前应思考的问题是,确立一条正确的工作思路,在老促会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扬长避短,避虚就实,充分发挥老促会组织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宣传老区,深入调研为主要抓手,推动各项扶持政策向老区倾斜,使促进工作惠及更多的老区群众,这些工作应该是老促会力所能及的。
首先要认识我市老区目前的发展现状。知老区方能兴老区,这是确立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基础条件。通过2007年、2009年、2011年对老区的全面调研和随机抽样典型调查,对我市老区大体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低、难、慢、差、弱。低就是老区群众人均收入依然很低。据去年市扶贫办的同志调查,我市去年老区2010年人均收入是3217元,只相当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56%,且收入超过5000元的只有290个村,45.5万人,还有约40%的人口年收入在3500元以下,与先进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拉大趋势;难是有不少老区还存在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诸多困难,急需完善和提高;慢是能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即是一些有优势、有资源、有条件发展主导产业的地方,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群众来自于产业化的收入几乎等于零;差是老区发展基础条件依然较差,大部分老区仍然享受不到特殊的帮扶政策,发展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被排斥,一些领导和部门,因出不了政绩不愿往穷的地方投入,导致这些老区陷入相当程度的恶性循环,是长期制约老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弱就是老区集体经济整体薄弱,全市1千多个老区村,约有一半左右的村都有集体债务,且大部分是因近几年新农村建设项目配套所欠下的,老区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老促会、需要在座的同志们帮助党和政府,帮助老区人民寻求一条适合老区加快发展的路子和良策。
其次,要多宣传党委和政府,不要把老区抛弃在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使老区“边缘化”。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是宣传、动员领导重视老区支持老区工作的有效方法。现在中央已经把老区工作摆在国家层面上,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都非常重视老区工作,我们宣传和呼唤的初衷,就是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给老区创造一个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老区农村发展这么慢,如果总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发展肯定不均衡,实现全面小康就很难达到预定目标。
其三,市、县老促会的工作要坚持虚实并重、实虚互动、以实为主。这种提法是我去年在省老促会座谈会上提出来的,也得到了省老促会胡悌云会长和各地市老促会的认可。市、县老促会都是基层组织,政策层面的东西要抓,但更多的精力放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什么是实事?我的理解,办实事不光体现在为老百姓建一座桥,修一条路,建一所学校,打一眼机井的给钱给物上,还要敢于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反映群众的心声,群众的困难,客观地反映老区的实际、老区的现状、人民的疾苦,这不是负面宣传,也不是给政府脸上抹黑添乱。还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为老区的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出点子、拿高招。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千万不能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干错了推倒重来,老百姓折腾不起。改革三十年了,我们走的弯路还少吗?老促会为老区人民办实事从何入手?我的体会:一是围绕民生送温暖,如新安县五顷村、太平庄村等四个村的便民桥项目、吉利区上柳村的群众饮水项目、大学生上学困难救助项目、伊川县的给敬老院孤寡老人送温暖项目等,凡老区人民所需者、急需者,我们都要尽力而为;二是围绕脱贫送科技。我们和市农科院共同实施的红薯新品种推广示范项目,市老促会和伊川县老促会、科技局推广的谷子新品种示范项目等,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群众科普意识,对促进群众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三是围绕发展送项目。今年扶持孟津县李家岭村年产 斤粉条红薯深加工项目,使该村的红薯种植面积由300 亩,增加到2000亩,目前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这是我们老促会扶持的产业化项目,希望孟津的同志一定要把这件实事办好、办扎实;四是围绕难点办实事。如政府顾及不到、学校无力投入、老促会雪中送炭的“阳光操场”项目,这几年,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争取,我们引进了38个“阳光操场”建设项目,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五是围绕情感送关怀。这里所说的关怀,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关怀。老区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民是我们的再生父母。胡锦涛总书记连续六年到老区过春节,其它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也都深入老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方面是调研,一方面也增进了和基层群众的情感交流,一次握手,一句问候,体现的都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关怀。我们也要更多地深入老区,常回家看看,象家里人一样,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听听民声,谈谈民意,这也是老区群众十分需要的精神关怀。正是由于这些不起眼的小项目,拉近了我们和老区人民的距离。政府部门的同志反映说:“老促会办事,我们放心”。群众评价我们说:“老促会的老领导们下来,一碗水不喝,一顿饭不吃,真是实实在在给我们办事的”。
其四、工作千头万绪,发展乃是老区建设的第一要务。没有老区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富裕,没有老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这句话喊了多年,老区人民也期盼了多年,为之奋斗了多年,但老区发展缓慢的现实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在今年4月中国老促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制定部门的一位同志谈到,他们在对老区的扶持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了近10个亿的资金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五年过去了,却成效甚微,这让他们很困惑,国家投入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脱贫就这么难呢?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老区发展基础差,起点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获得发展机会,长期的贫困以导致这些老区陷入相当程度的恶性循环,这些钱,若分散到各个大小项目中,老区人民又能得到多少实惠呢?在社会竞争中,弱者当然竞争不过强者,因为改革从开始就将一部分弱者排斥在外,换句话说,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这怎么能赶上呢?老区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这个道理。
解决老区的脱贫需要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更需要发展,加快老区更好更快发展是现在老区建设第一要务,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解决老区的发展,绝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地区能够单独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乃至方方面面力量的整合与支持。
洛阳老区绝不是一片“一无所有”之地,有不少是资源丰厚和优势突出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政府重大的生产布局,被忽略被限制,形不成发展优势,形不成主导产业,形不成带动作用,使不少地方的群众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革命老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主阵地,只有解决老区发展问题,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关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综上所述,今后我们老促会抓好老区工作的主要方向应定格在如何促进老区发展建设,其它工作都应该是为发展服务的,做基础的。
三、今后的主要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今后如何做好老促会的工作,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促进全社会老区意识不断增强。据来自于中国老促会在一些民众中的一个调查表明,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不清楚革命老区的概念,有31%的受访公务员不知道什么是老区,有80%左右的受访媒体没有报道过革命老区,有73%中小型企业家没有在革命老区进行过帮扶……。这一组数字,让人看了心酸,洛阳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不认识老区,不了解老区,怎么去帮扶老区?怎么去回报老区?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效果还不够好。宣传老区,弘扬老区精神,是我们老促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老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其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文化宣传社会,传承万代,发扬光大。
最近这几年,市、县老促会宣传工作搞得还是很有成效的。结合重大纪念日活动,联合主流媒体,策划老区主题活动,编辑出版《辉煌老区》等,采用多种形式,对老区进行宣传,革命老区这个关键词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去、今二年,我们搞了村级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室,今年又召开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现场会,这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的。我接触了市里不少的老领导,都对咱们这种做法表示赞扬。现在社会上有部分人,不乐意讲党的优良传统,认为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革命传统过时了。我们不要在乎这些闲言碎语,该干的就要干,该坚持的就要坚持。只有让党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我们的党才能永葆青春,党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2.提升调研水平,建议要有结果。根据我市老区的实际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应把调研重点放在推进老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上;放在研究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放在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激发全社会老区意识对老区大力支持上;放在加大扶持力度,尽心尽力为老区办实事上,放在改善老区民生,关注老区民生的热点难点上。力求使老区在政策层面上推进,在安排项目上优先,在资金扶持上倾斜,使得每一次调查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参考建议,准确度要高、可信度要高、可行性要高、领导参考的价值要高,力争使我们的每一次调研有结果,有回音,有影响,有抓手。
3.把为老区办实事、好事重点放在发展建设上。市老促会有个初步意见,今后安排项目或引进项目,要尽力往可引领群众增收的生产发展项目上倾斜,今年市里用特殊经费安排了8个项目,其中有5个是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 个、建桥 个、吃水 个),只有3个是产业化项目,发展经济占了不到一半,有点偏少。这几年到农村搞调研,我发现有的村新房盖了不少,路也修得很宽敞,有活动广场,有演戏的剧院,村委办公楼窗明几净,很是漂亮,但一问群众收入,才一千多元,并且主要是靠外出打工挣来的。此外再无其它收入。象这中村子的情况不是少数。应该把我们有限的资金多用于群众的脱贫致富上,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寻求一条靠发展致富的好路子。
每年往省里上报的财政扶贫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大学生救助项目,从各种基金会引进的项目等,我们还要按照人家的具体要求进行上报。
同志们,当前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一种修炼叫做人,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责任叫报恩,有一种人生叫精彩。让我们在为老区服务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继续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不怕困难,为了老区的事业勇于献身的人,以实际行动,我们完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