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目标,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强力推进“369”工程,持续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伊川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伊川立足县情,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的发展思路。
一个目标:即实施“369”工程。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依托企业开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抓好3大养殖业、6大种植业,做大做强9大产业,将伊川打造成全国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和生猪调出大县、全省最大的优质鸡养殖基地、豫西最大的植桑养蚕基地、豫西最大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全省浓香型优质烟叶生产基地、豫西丘陵地区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基地、豫西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苗木花卉林果基地、全省最大的有机富硒农产品基地、洛阳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按照“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生态高效”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围绕9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依托新大牧业、立华两家企业,促进和带动全县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鸡养殖基地快速形成;以高山、鸦岭两个千亩桑园示范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桑养蚕业快速发展;稳定和发展以吕店、江左等乡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在葛寨乡建立育苗、种植、烘烤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万亩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乡;在鸣皋镇建设1个以富硒粮为主,以富硒果、富硒菜、富硒禽蛋为辅的万亩综合性有机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在高山、鸦岭等6个乡镇高速路两侧,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形成38公里的核桃产业带;在城关、鸦岭、彭婆3个乡镇高速路两侧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在酒后、鸣皋等5个沿河川区乡镇,快速培育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严格按照土地流转程序,在保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1年全县完成土地流转8万亩,2012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12万亩。三是加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有机富硒农产品基地生态观光园、物华天宝农林科技博览园、东永定河生态园、少洛生态观光园、万安山庄园和林果采摘生态园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强化五项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建立健全严格的考评体系,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观摩,半年一总结,年终进行考核奖惩。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和产业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用电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从优化环境、减少收费、提供服务方面支持和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严格落实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组建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参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力度。通过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部门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解决产业化融资难题。四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达到标准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畜产品基地以及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五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农业产业化“369”工程建设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奖优罚劣,并且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力争到2014年底,9大产业带动农户15万户,农业产业增加值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实现福民强县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的目标。
日前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已开始实施,养猪及养鸭已初具规模,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