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老促会
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步伐,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社会工程,必须集全民之力、整合资金资源,才能发挥整体优势,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神的感召下,新安县老促会以突出老区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革命老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己任,走出了一条整合资源、捆绑式使用建设资金的新路,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一、明确责任,联手合作
县委、县政府将革命老区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扶持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项目建设作为破解老区发展难题的总抓手和总引擎,通过专题会议和座谈会的形式,将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落实到县交通、水利、财政、扶贫、卫生、文化等各个部门,做到年初有计划,工作有安排,实施有督导、完工有验收,着力营造项目建设的良好参与氛围。确立了具体的捆绑措施,一是明确捆绑使用资金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集中用于革命老区建设,增强造血功能。二是明确了项目资金整合后的主体。项目资金整合后其实施和管理主体不变,仍由主管部门承担建设责任。为保障项目建设有序进行,老促会负责组织协调,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项目实施。乡镇和项目所在村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监督。
二、建立档案,分步实施
县老促会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强后弱、先进后推”的原则,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优先安排,对村双委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投资,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与县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建立了投资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制定了老区建设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做到量力而行,分区域、分阶段看逐步实施。旨在缩小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了全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每年政府安排的“三农”项目建设资金,优先向革命老区倾斜。为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加强与监察、审计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对建设内容、工程质量、资金安排等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届的监督。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增加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待项目完工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财务、资产、效益进行全面的审核验收,出据项目验收报告,并建立专门档案。
三、整合资源,初见效益
落实资金整合是加快老区项目建设的关键,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按照资金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对所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加以清理归类,确保在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整合水利、交通、文化、扶贫、民政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实施,不断扩大公共资源覆盖范围。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户”的长效机制,并严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盲目扩大工程量,防止为老区形成新的债务。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防止被截留挪用,对有条件的建设项目实行财务报账制度,对不符合资金使用原则及项目范围的非建设性开支不予支付。同时,及时将资金涉及的项目进度、拨付情况等信息录入有关部门的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执行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四、巩固提高,责任管护
通过捆绑使用项目建设资金,突出了革命老区乡村道路建设、集镇街道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特色,资金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今年以来,共捆绑使用各类项目建设资金425万元,改造和新修村组及户户通道路24条,人畜饮水及排污工程8处,使23个革命老区村、28000 万群众缓解了行路难问题。另有25个建设项目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完工后,帮助项目村建立了相应的管护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做到“管护措施、管护设备、管护报酬”三落实,保证其长期发挥效益。与此同时,继续实施了“整村推进”和“示范村”项目建设,帮助老区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植符合革命老区实际“有市场、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主导产业,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与富裕村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