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室资料汇编
马怀爵
前 言
栾川因远古时期有型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地处豫西伏牛山区,位于洛阳、南阳、三门峡3市交汇处,面积2477平方公里,辖12镇2乡213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33.6万,耕地面积17.6万亩,人均不足0.6亩。境内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4条较大的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岭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大沟川,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栾川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和豫西多金属成矿带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造就了栾川四大资源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主要有钼、钨、铅、锌、金、铁等十大类50余种,其中,钼金属储量206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白钨金属储量54万吨,居全国第二;铅锌探明金属储量30万吨。二是旅游资源。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在8大类31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中,栾川有8大类26个亚类85种基本类型,景观门类齐全,特色各异,融奇山、险峰、峡谷、飞瀑、翠竹、溶洞、温泉、滑雪为一体。目前已开发有中原道教圣地老君山和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养子沟等6个国家AAAA级景区,伏牛山滑雪场。九龙山温泉2个旅游度假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热线。三是森林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330万亩,森林覆盖率83.3%,居河南省各县第一。四是中药材、土特产资源。已查明中药材1402种,是河南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县;土特产品主要有木耳、香菇、猴头、板栗、无核柿子、核桃、百合等,品种丰富,质优量大,其中连翘获国家原产地认证。近年来,栾川县委、县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洛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矿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县上下呈现出班子干事创业、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中国旅游强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中国钼都、全省十强县等5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解放前,栾川现在的叫河乡、三川镇、冷水镇、陶湾镇、石庙镇、城关镇、栾川乡、庙子镇、赤土店镇等9个乡镇隶属卢氏县。交通闭塞,生产、文化落后,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封建地主阶级、匪霸、豪绅之压迫剥削,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加之自然灾害,疾疫流行,兵匪为患,不少人被逼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2年红三军、1934年红二十五军两次路过栾川,播下了革命火种,给栾川人民特别是一些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有志青年带来了希望,使他们看到了光明。
1937年2月,伊川县籍共产党员董慧亭应聘到栾川完全小学任教时,带来了一些进步书刊,秘密在进步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发动学生组织了“抗日救亡工作团”,深入群众,利用演唱、演讲宣传抗日,灌输共产党抗日主张。这些为后来党组织在栾川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8年9月,伊川县人共产党员金玉如应聘到合峪(时属嵩县)完全小学任教,与原在该校任教的伊川县人共产党员岳宗武一起在师生中培养发展党员。10月建立中共合峪小组,11月建立中共合峪支部委员会。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开封后,洛阳连遭敌机轰炸。秋,省立洛阳师范学校迁驻卢氏。这时中共洛师党组织派党员杨清敏等到栾川搞抗日宣传,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2月发展卫邦新等入党。1939年1月,中共洛师党组织又派党员张心嵩、张重坤到栾川庙子北凹发展张子祥、吕坚如入党,建立了中共栾川小组。5月建立中共栾川支部委员会,期间还建立了中共栾川完全小学支部委员会和中共陶湾支部委员会。
1939年5月,由于日寇入侵,河南大学文、理、农三院及校本部迁往潭头镇。河大迁潭头后,不忘“七七事变”的国耻,激励学生抗日救国,学校开设“抗战教育课”,组织抗日宣传队,张贴抗日墙报,大唱抗日歌曲,河大中共地下党支部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河大读书会”以中共党员进步学生为骨干,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创办进步刊物,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1939年9月中共卢氏县委建立后,为加强对栾川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县委书记刘尊世(又名赵致平)于当月下旬来栾组建中共栾川区委员会。区委建立后,在中共卢氏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的地下活动。到1942年共建立党支部10个,党员发展到170余名。各支部在中共栾川区委的领导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党员,发动群众、团结社会各阶层进步力量,向地主、豪绅及匪霸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形势急剧恶化。6月,中共卢氏县委书记刘尊世来栾传达贯彻中共中央“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隐蔽组织方针和中共河南省委、中共卢氏县委为贯彻这一方针的决定与部署。宣布了撤往延安的干部名单,安排区委书记张子祥、委员卫邦新先行,区委工作由区委委员杨景福负责,坚持隐蔽斗争。接着区委将此精神向各支部进行传达贯彻。后因敌特封锁严密及其他各种原因,除卫邦新1人辗转到达延安外,其他均未撤走。1942年至1946年间,相继有20余名党员被捕,虽然有的供认身份自首变节,个别叛变投敌充当座探,使栾川部分党组织遭到破坏,但由于党组织采取了多种隐蔽措施和多数党员的积极努力,顽强斗争,经受住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使党的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没有被铺的同志,继续坚持隐蔽斗争,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由原区委书记张子祥、区委负责人杨景福、党员望深见、聂铭座等,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奔赴陕北、湖北、信阳、宜阳等地寻找党组织取得联系,汇报情况,请示工作。并接受任务返乡了解敌情、组织武装、就地坚持斗争,直到栾川解放。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在栾川解放斗争中,栾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一往无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为了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教育激励后人,我们经过认真整理,建立了“河大在潭头纪念馆”,“抱犊寨解放纪念馆”,“栾川解放纪念馆”并被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老促会,市关工委命名为“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对以上三个基地资料汇编成册,使其成为教育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建设最强栾川,最美栾川而努力奋斗的最好教材。
编者 2011年12月
历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逼进中原,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吃紧,根据上级决定河南大学于1938年迁离开封。农学院、医学院随政府迁往镇平,文学、理学院和学本部迁信阳鸡公山。不久,豫南形势紧张,校本部和文、理两院亦迁往镇平。1939年5月,日军进犯新野、唐河。“河大”又撤离镇平,北越伏牛山迁至嵩县。医学院留嵩县县城,文、理、农三院及校本部迁往潭头镇(原属嵩县,令属栾川)。
河大迁潭头后,为了不忘“七七”事变的国耻,激励学生抗日救国,1939年9月在潭头创办了“私立七七中学”。由“河大”校长王广庆兼任校长,理学院助教苗叔陶任教导主任。学校建立后,首先开设“抗战教育课”,组织“抗日宣传队”,下设漫画组和演出组。张贴抗日墙报,大唱抗日歌曲,还举行演讲会,自编自演抗日节目,如《有钱出钱》、《大义灭亲》、《游击队》、《三家好》、《张家店》等。
1939年冬,“河大”教授李俊甫、助教张元龙等,邀请潭头东山人尚绍基出任经理,开办“七七服务社”,经销文房四宝、进步书籍,并从洛阳购进石印工具,印课本外,还印刷《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和《僧多米少》漫画及演唱材料等抗日宣传品。
1940年冬,“河大”中共地下支部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河大读书会”。以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为骨干。由地下党员刘世明具体负责,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著作暨其它革命书籍。传阅《新华日报》、《群众》、《理论与实践》、《文化月刊》等进步书刊杂志。
1941年春,“读书会”又把爱好文艺的进步学生联系在一起,成立“中原青年文艺笔会”,创办了《青年文艺》半月刊,以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和救国。接连又组织《文风》、《新文艺》等学术团体。周末举办学术讲座,请进步教授进行专题讲演,灌输抗日爱国思想。如嵇文甫教授讲《中国哲学史问题》,以马列主义观点对古代学术流派进行分析,宣传其忠贞爱国精神,并同抗日战争大局联系,启迪青年关心国家民族兴亡、投身抗日救国斗争。王毅斋教授讲的《三民主义研究》,分析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政治思想,号召同学们继承孙先生“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遗训,遵循“三大政策”,与卖国行为作斗争等。另外,嵇文甫先生还主讲了《学术中国化问题》、《民族形式问题》、《大学生应否参加政治运动问题》等,均有很大影响。“河大”师生还组织“通俗讲演团”、“京剧社”、“评剧社”、“话剧社”、“地方戏剧研究社”、“七七剧社”、“战时民众常识巡回宣传队”、“戏剧演出队”、“歌咏队”、“曲艺组”等宣传抗日的各种团体,在其辅导的小学里组织“儿童抗日宣传队”等。不断在潭头集市聚众讲演,将绘制的漫画张贴通衢要道。演出《雷雨》、《日出》、《黎明》、《游击战争》(又名《健中丹》)、《回头是岸》等进步和抗日戏剧,唤起民众,抵御外侮。
1942年春,“河大”又在潭头创办“河南大学附设体育师资训练班”,培养了乡村体育、音乐教师,大唱抗日歌曲,扩大抗日宣传。
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潭头县小”、“伟志小学”、“德华女校”等学校在马子健、庞玉山、张月亭、张艮波等领导下,也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三校师生300余人,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街头演唱,舞台表演,宣讲抗日。又联系附近几个学校共组织500余名学生,搞抗日游行。
“河大”等学校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如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学生周葆蒽、朱萱和张蒽英都是从东北流亡来的学生,边唱边哭,声泪俱下。当唱到“爹娘啊爹娘,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竟泣不成声。许多观众掩面而泣,悲惨异常。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时,许多人拿出买菜钱、买柴钱、体已钱,往扮演老人的演员小锣中掷钱,铜板“叮铛”声,震耳口号声,显示了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坚强决心!
1944年4月11日,日军军用飞机3架轰炸栾川,连投炸弹10枚,炸死农民5人,炸伤多人和房屋多间。
5月,汤恩伯所属之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一部,在和日寇“洛阳会战”中被击溃,败退栾川。日本侵略军之“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派其三十七师团的“卢氏挺进队”前来追歼。5月16日至29日接连向潭头、秋扒、狮子庙、白土、三川和合峪等地进犯,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灾难。
时在潭头镇的“河南大学”师生,更遭受空前浩劫。
5月16日,日军突至,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置人民与国土于不顾,溃不成军,落荒逃命。“河大”师生惊惶失措,时逢大雨滂沱,山洪暴涨,陷入走投无路境地。未及走脱的师生,被日军俘获和残杀。女学生李先觉李先识姊妹和先识之夫刘祖望,不甘受辱,共投一井自尽。助教商绍汤、吴鹏等死予敌人刺刀之下。学生孔繁韬和另一女同学同时被俘,日军将其用铁丝串在一起投进水井内。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被日军残杀。侄儿张宏仲受重伤。农学院院长王直青、教授段再丕等30余名师生被日军俘去,逼作苦力,受尽凌辱。王直青院长跳崖自杀,经群众救护死而复生。植物分类学家黄以仁教授饱经苦难恐吓,一病不起含恨而逝。理学院实验室被焚毁,图书设备付之一炬。广大师生四散逃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留宿膳食,带路送行,慷慨相助。
历史背景
抱犊寨,在栾川县城西北33公里海拔1803米的抱犊山上。坐落在三川镇火神庙村,北濒卢氏县香子坪,西延至张钱沟越卢氏县境。南为火神庙村之石窑沟,东和望牛岭相对。为昔人避匪之所。
抱犊寨地势险要,故明末以来卢氏、栾川、西峡、洛宁、嵩县等地的豪绅富户,多聚集此寨“躲匪避乱”。寨内先后建有房屋百余间,筑有寨墙、四门,各门筑有碉楼暗堡。西门两峰对峙,中有十米左右的峡谷,谷道可通寨上;东门为上寨主干道,左侧“断山壕”与主峰隔断;南、北门则峭壁千仞,无路可攀。确为“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地。
清末民初,民变迭起,军阀混战,兵匪不分。出现许多“杆子”①,“打富济贫”、“吃大户”、“绑肉票”②、“飞页子”③等,富户豪绅,惶惶不可终日,抱犊寨就成了他们的“避风港”。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前后,三川姚湾人李长裕被推举为“寨首”。
李长裕,人称“李大先”,是三川一带的“名门望族”。他幼读经书,壮为塾师,习文而不知武。学问、声望在当地颇有影响。那时的“刀客”使用的武器只有长矛、刀片,对天险抱犊寨无可奈何。后来有了“快枪”,抱犊寨上,也增加了“鸡娃炮”、“木喷”等防守武器。炮内装硝磺、火药、犁铧碎片,点燃放出,其声如雷,喷火飞花,有较大杀伤力。四门还备有滚木雷石。加上地形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而兵“匪”莫敢相向。虽仅有少数寨丁扼守,却安如泰山。
1947年秋,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解放了豫西大部分县,十月栾川解放。三川镇镇长兼自卫大队大队长谢润玉挟众五百余,盘踞抱犊寨,并受到国民党第十一行政区陕州专员秦霆玉的垂青,委谢为“第十一行政区直属第七支队支队长”。谢又联络潭头大匪霸胡军屏,成立嵩、卢联防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又打通了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的关节,作为后盾。抱犊寨也就成了匪霸魔窟和“阎王殿”。
为了巩固魔窟,与人民为敌,谢润玉大肆派枪派款,武装四个长备连,容有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七挺,八二追击炮两门,步枪300余支,手枪20余支,还有掷弹筒、发射筒等武器,弹药较为充裕。又组建预备连(红枪会)11个,兵众1000余。
谢为了加强抱犊寨“防务”,长期与我顽抗,在寨上大兴土木,兴建官邸、营房、商店,筑碉堡、建掩体,加固寨门。先后耗费民工工日3万余个。又横征暴敛,大肆摊派粮食、油、盐、饷银、枪弹、被服等军用物资。当时三川一带流行的民谣说:“谢润玉,真是恶,人人称他谢阎罗。……抓兵派款要猪肉,又摊枪支和弹药,柴草麸料他都要,油盐酱醋一齐撮……”。
抱犊寨成了匪霸魔窟,涧泉滴滴泪,青山处处血。谢匪先后杀害被俘解放军战士20人。其中活埋10人,在寨上一次就活埋8人。杀害农会干部、农会会员及无辜群众26人。为了称霸一方,他枪杀了恶霸周明甫及地方望族头面人物段清福、李老八等人。他唆使祖师庙张保山等人状告保长李永思,尔后却将张保山等人枪毙于寨上北门外。由于他反动“有功”,曾受到西安绥靖公署数次“通电嘉奖”,授予他“华胄荣誉勋章”。抱犊寨也因地理位置特殊被胡宗南称为“西安之门户,豫西之屏障”。谢匪盘踞抱犊寨,严重威协着嵩、栾、卢、灵及洛宁、内乡广大地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阻碍着人民的翻身斗争,故剿灭该匪实为重要。
一打抱犊寨,李大先跪让寨首
1946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豫鄂陕军区党委,为了开辟栾川,建立栾川县,扩大豫鄂陕根据地,派第四军分区政委黄林和司令员闵学圣率七团、八团各一部,从卢氏五里川,经叫河于11月21日进占三川。摧垮了三川镇公所,赶跑了镇长李介和副镇长谢泽霖,俘镇丁两名。因接到地下党员关于抱犊寨匪情的报告,解放军决定攻打抱犊寨。约定在寨上的地下党员为内应,夜以绿电灯为号,开东门接应我军。
当时抱犊寨为国民党卢氏县县长雷荫棠的父亲和三川一带的地主豪绅所盘踞,寨首李长裕。寨丁百余人,全是种官地的佃户临事支差,战斗力很弱。11月21日近夕,解放军将寨围困,半夜发起攻击,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寨丁们急欲弃寨逃命,地霸家小被吓得齐哭乱叫,霎时间乱作一团。当了30年平安寨首的李大先从未见过打仗,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哭求“万万守寨”,又恐难以支持,就让出寨首。雷荫棠在卢氏闻报,唯恐其父有险,急派亲信国民党卢氏县保安团中队长郭振邦携带匪兵百余人,轻机枪一挺,长枪百余支,连夜奔走百余里,登寨救援。由于敌人居高临下,寨势易守难攻,我军20余名战士血洒战场,英勇牺牲。在内应不济,敌援兵已到的情况下,遂于23日下午主动撤离阵地,回师五里川。
此次虽未克寨,却给寨匪以极大震惊。解放军纪律严明,不怕牺牲的精神,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打抱犊寨,众英雄浴血苦战
1947年10月栾川解放,横行无羁、称王称霸、作恶多端的国民党三川镇长兼自卫队营长谢润玉,带领匪兵500余人,携带轻重机枪、迫击炮和长短枪等武器盘踞抱犊寨,妄图据险死守,负隅顽抗。十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之三十八军五十五师,在灵宝虢略镇一带完成对胡宗南部的阻击任务后,副军长陈先瑞受命率该师经卢氏向鲁山进发。10日,行至卢栾边界,闻知抱犊寨有顽匪盘踞,且匪首谢润玉与胡宗南有联系,立即决定由一六四团担任主攻,铲除寨匪,拔掉胡宗南的反动据点。
担任主攻的一六四团战士们多为河北省沙河县的翻身农民,他们苦大仇深,阶级觉悟高,战斗中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团长戴定江、政委沙夫作了深入细致的战前动员,临战前战士们有的剃光了头,写下决心书;有的给家人写遗书;有的提前缴了党费;有的为了登高射击,把绳子拴在脚上,准备或死或伤让战友往下拉…一
一营营长谢生荣身先士卒,组织了多次强攻,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和六O炮曾一度轰开北门寨墙一角,战士们奋勇当先,攻上北门,击毙了谢润玉的随身警卫,重创匪势。但反动顽固的谢润玉,亲临督战,利用有利地形,放下滚木雷石,集中机枪迫炮还击,使我军未能克寨。
谢润玉见解放军攻势猛烈,抱犊寨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连电西安绥靖公署求救,并连夜将其心腹坠下寨去,带着亲笔书信,兼程赶赴西安求救。
正当解放军再要展开猛烈攻击时,忽闻胡宗南的副司令长官裴昌会率其一师和六十五师向豫西进犯,已兵临卢氏,遂奉命撤出战斗。
这次攻打抱犊寨经过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由于抱犊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解放军战士伤亡百余人。当时正下大雪,天寒地冻,有的战士匍匐在雪地里被冻死,仍双手紧握武器,枪口朝向敌方;有的奋身攀援寨墙,因寨壁陡峭而坠下悬崖,壮烈牺牲;有的被寨上的滚木雷石砸死;有的用裹腿把自己绑在树权上对敌射击,英勇牺牲后血树挂尸;有几个战士抬着炸药包,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寨门冲击,却被敌人炮火击中,炸药爆炸壮烈牺牲,身首异处,通往抱犊寨的雪路被伤员们的血染成了红路。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刻在栾川人民的心中。他们将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三打抱犊寨,谢“阎王”弃寨逃脱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国民党反动派从“全面防御”被迫转入“重点防御”。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3月14日和4月5日,解放军两度解放洛阳。胡宗南成为釜底游鱼无所顾及。谢润玉盘踞的抱犊寨成了孤立“据点”。但因抱犊寨两战未克,谢匪以为抱犊寨成了他们万无一失的金城汤池,因而更加猖狂横行,经常派土匪下寨作恶,欺压人民,成了我军行动的重大障碍。我豫西军区决心攻克抱犊寨,打通东西要道,救民于水火之中。4月上旬,陈谢兵团二十二旅歼灭谢匪第三连和三个预备连,俘其匪首12人及匪众300余人,给谢匪以重创。
8月中旬,豫西军区决定以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三分区司令员李静宜,七分区副司令员殷义盛和六分区司令员黎锡福,七地委书记唐方雷、专员刘绍南等组成攻寨指挥部。文建武副司令员亲临指挥,由七分区主力六十四团和军区山炮营、重机枪连担任主攻。栾川县独立团协攻西门。三分区司令员李静宜率一个营埋伏在卢氏方向打援,六分区(南阳分区)司令员黎锡福率一个营作予备队,总兵力2700余人。
8月22日(农历七月十八)完成包围后,前沿连队立即构筑工事,封锁大小路口,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六十四团团长周士太、团政委周力,带领营、连军事指挥员深入前沿勘察地形,选择攻击地段。召开各种类型的“诸葛亮会”,发动广大干部战士出谋献策。在做好攻击准备的同时,团政委周力、副政委李振之分别带领政工干部深入连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讲明此次战斗的重要意义,用群众控诉敌人罪行的事例,教育部队,增强对敌人的阶级仇恨和对苦难人民的阶级友爱,激发指战员的战斗决心。全团指战员纷纷写求战书、决心书,要求参加突击队,担负最艰苦、最危险的战斗任务。许多共产党员把仅有的钱包好,准备交最后一次党费。许多非党战士写血书,要求杀敌立功,争取火线入党。
栾川各地群众,在县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纷纷扛云梯,抬担架,送军粮、运弹药,支援攻打抱犊寨的战斗。
8月23日,指挥部一声号令,指战员奋勇向前,有的搭云梯,有的挂钩子攀登,有的把高射炮抬上附近高地向寨内打平射,有的用土炮打炸药,打得敌人阵地硝烟弥漫,给寨内匪徒以重大杀伤。但终因地形于我不利,造成我军重大伤亡,突击队的四名连排干部和十几名战士英勇牺牲,几十名干部战士负伤,而仍未能突入寨内。
前沿指挥所立即命令部队撤出战斗,进行休整,并建议指挥部改变战术。指挥部根据战况发展,研究决定,采取长期围困与炮火攻击结合,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并用的方针:一方面有计划的组织强攻,发挥军事威力,沉重打击敌人,并调整部署,网开一面,诱敌出巢,围而歼之;一方面加强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土匪。指挥部多次向谢润玉写信,讲明形势,晓以大义,敦促其投降。又利用和寨上匪首有关系的人士和开明士绅写劝降信,晓以利害。还在阵前喊话,宣传“投降不杀,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谢润玉见大势已去,陷于极度的矛盾焦灼之中,他一面发电、派人向西安求救,一面对解放军劝降保持沉默。伪陕州十一行政区专员秦霆玉、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谢辅三、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刘超寰等联名复电“慰勉”。称“抱犊寨战役不亚临汾、运城之保卫战”。并告知将派兵救援,空运弹药、食品,给谢匪“输血”、“打气”,使谢反动气焰更加嚣张。他立即向部属训话,拒绝投降。但终未来一兵一卒,只派飞机两次空投,我军频频对空射击,飞机空投不准,弹药、食品大部投到寨外,为我军所获。
空投,挽救不了谢润玉覆灭的命运。在解放军摧垮寨墙多处,谢润玉及数名匪首负伤后,群匪丧胆。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9月22日夜(农历八月二十),谢润玉终因求救无望,固守难保,遂率匪众、眷属开西门逃窜。下寨后,先头下寨的匪部联系不上,香子坪方向又有枪声,匪众大乱,漫山奔逃,各不相顾。谢遂率残部转经荒场、马印逃至卢栾交界之张布政沟。23日晨我军追至,全歼残匪,俘匪200余人。不可一世的谢润玉,匆匆如丧家之犬,仅带亲兵10多人仓皇逃遁。至此,秋风扫坍“阎王殿”,红旗插上抱犊山,风光秀丽的抱犊寨宣告彻底解放。
解放军彻底解放抱犊寨,打通了豫西的东西通道,为尔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防后患,部队进寨后将所有寨门、工事、房屋全部拆毁。为了纪念为解放抱犊寨而牺牲的英烈,1956年栾川县委、县政府将埋在抱犊寨附近的烈士遗骨迁葬于县城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2004年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命名抱犊寨为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栾川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开发、建设抱犊寨的决定,昔日烽火战场,如今已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胜地。
饱经风霜的抱犊山,见证着历史,昭示着后人;巍然耸立的纪念碑,详实肃穆的纪念馆,镌刻着壮烈,记载着永恒。
青山有幸埋忠骨,人民世代念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