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区人物

TOP

造福老区人民 铸就夕阳辉煌——记电力部离休干部、新安县老促会名誉会长李廷魁
时间:2012-04-05 15:24:16 作者:新安县老促会 【

造福老区人民  铸就夕阳辉煌
       ——记电力部离休干部、新安县老促会名誉会长李廷魁
新安县老促会

    新安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这里有一位受人爱戴、被老区人民称为“福星”的老人。他身材高大,声如洪钟,年过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就是李廷魁同志,今年88岁了,人们都尊称他李老。
李老,新安县白墙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安县三区区长等职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新安这块热土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浴血奋战的足迹。1950年,李老根据党的需要,投身新中国的电力事业,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电力工程。离休前,他是葛洲坝至上海50万伏直流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长。他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追求的老区精神,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离休后,组织安排他到西安或武汉颐养天年,但他谢绝了组织的关怀,毅然决然地回到新安,要为老区服务,要为家乡服务,要为改变老区的贫困面貌出力、做贡献。回到家乡后,他利用自己40年来在电力工业工作的优势,提出“办电兴县、工业富县”的脱贫方案,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被特聘为县政府经济建设总顾问。新安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带动了无数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为新安的社会经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安县也逐步由国家贫困县迈入百强县的行列。
他经常到农村去搞调查研究,看到大多老区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便千方百计多方筹款,也多次自己捐资,为老区人民打井、铺路修桥。
新安是个山区县,李老深信大山的根本出路是让贫困的孩子受教育。他用自己的工资和政府奖励的特殊贡献奖金,设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滋养着新安千万个寒窗学子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李老的行为感动着天地,感动着老区人民,大家推荐他为新安县老促会名誉会长。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国老年报》连续刊登,新安人民连续九年授予他“特殊贡献奖”,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被中国电力部评为“老有所为十大标兵”之一,多次参加国家级的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情系故里  办电富民
八十年代初,当李老回到离别了30年的家乡时,发现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依然贫穷,家乡的孩子还在煤油灯下读书,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心中充满了忧伤。晚上,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想到倒在血泊中的战友,想到自己房子被敌人焚烧时的烈火浓烟,想到家乡的一贫如洗......他决心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老区人民,感恩父老乡亲。
当时新安县在全国还是有名的贫困县。全县46万人,有67%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特贫户达46%,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不足2000万元,抵不上富裕地区一个村的收入。经过实地考察,李老发现,新安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等矿产。新安县穷,穷在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资源。李老一生办了很多电厂,深知“哪里有电哪里工业兴、哪里有电哪里富”的道理。他确信如果在当地建设火力发电厂,然后再把电能转化成铝等其他新能源企业,形成产业链条,新安定能脱贫致富,老区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4年,李老揣着自己深思熟虑拟定的“电力兴县”,“工业富县”的脱贫方案,参加了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振兴新安经济座谈会”。当他详细阐明自己的主张之后,立即得到了县“四大班子”的认可和支持,新安县政府特聘他为全县经济建设总顾问。回到单位后,李老将自己回报老区,到家乡办电厂的想法向电力部作了汇报。因他的想法与国家“工业扶贫”的政策不谋而合,所以也得到了国家电力部的大力支持。新安电厂一期2×2.5万千瓦机组项目,于1985年获得了国家批准。1987年4月,新安电厂正式开工建设。
李老63岁离休时,他谢绝了吉林、深圳、海南等地争先恐后的高薪聘请,放弃了组织上安排回西安、武汉养老的舒适生活待遇,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家乡。他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的深入到各个工地,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厂建设中。他在日记里写道:“离休后如果接受高薪聘请到外地去,我的良心上过不去。我知道,家乡需要我,全县人民需要光明。为报答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要用多年的办电经验,充分发挥我的余热,为家乡、为老区人民造福”。
电厂兴建初期,无异于白手起家,不但资金紧缺,而且人员也十分紧张。资金少了,李老省里、市里跑资金,千方百计去筹款;人员少了,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到了工地既当材料员又当施工员。同时,他还千方百计为电厂招贤纳才,请来外地有经验的电力战线上的退休干部和技术人才,选拨厂长,聘请总工,并让他们带出徒弟,培养出新安电厂各级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
他对各项工作都严格要求,无论工程设计、预算、设备订购、工程施工,还是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事无巨细,都一一亲自过问。在管理和施工中,他要求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出外办事、接待来人,都不请客吃饭,甚至连一盒烟也从没报销过。两台机组建成用了不到6000万元,与同级电厂建设相比,他只用了一半投资。
为了把电厂早日建成运行,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李老寸步不离工地,不论白天黑夜、吃饭睡觉,连走路都在想着电厂如何快上马,快施工,快投产,快见效。他把电厂当成了家,当成了战场。儿子病逝,老伴偏瘫八年卧病在床,都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有一次,天近傍晚,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他仍在工地指挥推土机工作,突然一块被推土机拱起的石头砸过来,李老的腿受伤了。他仅仅休息了两天,就不顾大家劝阻,又一瘸一拐的上了工地。有人劝他说:“李老,你干了一辈子,老了好好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你这么玩命的干,到底图个啥?”他哈哈一笑说:“我别的啥也不图,只图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用上电,过上好日子,就是豁出了我这条老命也值”。李廷魁的老伴说:“俺这老头子,别看他在厂里劲头那么大,可一到家放倒能睡三天,电厂一来电话,他的劲就又来了”。孩子们开玩笑说:“俺爸一听电厂的电话,浑身都带电了......”。
李老是个有心人,在建电厂的日日夜夜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天天写日记。20年多年来,他共写日记28册,约110万字。从《金秋红叶》一书的日记摘要中,我们不但了解到了建电厂的全过程,而且看到了李老点点滴滴付出的巨大艰辛。
新安电厂经过艰难曲折的建设历程,终于投产发电了。这颗光芒四射的璀璨明珠,照亮了新安的山川,点亮了革命老区的万家灯火,同时也点亮了新安的前程。二十多年来,新安县历届党政领导围绕“工业兴县,强县富民,福民强县”的发展要求,在“以电为主,多种经营,自我壮大,滚动发展”的道路上由小到大,以电厂为龙头组建的新安电力开发集团,已发展成为融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为一体的全国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总资产220亿元,上缴税金7.84亿元,进入到了全国500强企业的行列,新安县综合实力进入河南省前10强,不仅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而且跃入全省“福民强县”的先进行列。
 
引来甘泉  造福乡邻
1990年秋到1992年夏,新安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水断流、禾苗枯焦。本来就缺水的正村镇太平村,遭遇如此的严重旱灾,真是雪上加霜。村里群众要到十几里外的深山沟里挑水吃,山路崎岖难走,水也只能等着慢慢往外渗,挑水的乡亲们排成长队,一整天也难等到一担水,有个乡亲还因拉水翻车砸断了腿。李老闻听此事,心中泛起一阵阵酸楚。他筹划着如何尽快解决这里的吃水问题,使乡亲们不再遭受缺水之苦。但打井需要一大笔资金,本来就很贫穷的乡亲们从哪里筹钱?为此,他又踏上了化缘的老路,从以前工作过的单位到过去的合作伙伴,以及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凡有希望筹到钱的他都努力争取。资金到位后,他又陪同地质专家,走遍了太平村的沟沟坎坎,寻找水源、设计打井方案、选择高水平的打井队、采购物资......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1995年5月13日,历时62天,投资50万元,终于打成了一眼深265米的深井,配套建成了长达780米的爬坡管道及大容量蓄水池。当清泉从管中喷涌而出时,乡亲们热情欢呼、奔走相告,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捧着清凉的甘泉尽情的唱着、笑着、喊着。为铭记李老的恩泽,乡亲们树碑立传,把这眼井取名为“甘露泉”。太平村群众咏“嵌名诗”一首,题目是:《李廷魁功高人称颂》,“桃李林园进太平,门庭百花竞峥嵘。梅魁傲俏松柏劲,圃功耕耘是园丁。山高路远何所畏,巨人正创大业功。众称恩泽被后世,齐颂德高望重公。”
从1993年到1997年,李老又组织为正村乡白墙村打了两眼深井,建成了人畜吃水工程,架设了2350米高低压变电线路,完成了800亩农田的喷灌装置。乡亲们多年的渴盼,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这两个小山村实现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改变了父老乡亲的生活条件,滋润了老区人民的心田。
这一切老区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称赞李老是老区人民的“功臣”和“福星”。有位老人写了一首反映人民心声的藏头诗:“李树不言蹊径稠,廷桂室兰陋室筹,魁斗凌云百尺楼,好好新安第一流。”
 
爱洒学子  助教育人
 
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李老深深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常说:“新安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样,新安振兴才能有后劲,国家才能昌盛,老区才能脱贫致富”。1992年,新安县委、县政府颁给他“特殊贡献奖”20万元。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学业有成,他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20余年来,他陆续将县委、县政府奖励的57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基金会。李老并不富裕,他天天在新安电力集团上班,却不要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生活上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教育、奖励优秀教师和救助贫困学生。新安县无论哪所学校,只要找到他,他就尽自己最大努力,慷慨解囊。新安一高准备开设电脑课,却买不起电脑,他了解此情后,凭着自己的关系,作自己的离休金,从外地购买几十台低价电脑,赠送给学校,建起了正规的电教室。
李老为新安的教育花费了不少心血,先后资助了十几所学校。1991、1992年,他将自己的奖金拿出了3万元奖励优秀教师。1995年他为新安13所学校图书馆各捐赠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百部全书》,花费3.9万元。1996年他又为新安一、二、三高各捐1万元,为郭峪小学、马头小学各捐5000元,充实学校图书。1997年他多处募集社会资金86万元,改建了白墙初中;筹集社会资金和协调政府拨款90万元,重建白墙小学。
在李老的带动下,有25位好心人参加了这个慈善爱心团队,他们用爱心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提出援助之手,为“基金会”集资,目前基金已达258万元。其中有位送奶工人,得知李老的善举,深受感动,从售出的每一瓶奶中拿出1毛钱,已先后捐了271元。钱虽不多,但能放射出爱的光辉。
14年来基金会已资助191名困难学生,共发放助学、奖学金86万元。被资助的大学生,现在已有100多名完成了大学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两弹一星”专家,有军事科学的工作者,有硕士、博士、设计师、企业家、新闻工作者、高校教师等。李老的基金会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心田,圆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求知梦,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前程,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家庭。
被资助的大学生无不感恩李老的善举,有位女学生在感谢信中说:“李爷爷,我作为大山的女儿,深知金钱的重要,因为山里山外悬殊的差异与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却坚信:让这个地球运转不息的是‘爱’而不是‘金钱’......”她在信中最后说:“绿草用青翠欲滴感谢阳光的照耀,鲜花用馨香扑鼻回报雨露的滋养,碧树用枝叶婆娑感谢微风的轻抚。李爷爷,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你的涌泉之恩我何以为报呢?只能默默地为你祈祷,祝您一生平安!”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是李老与贫困学子团聚的日子。他总会设宴招待放假归来学子们,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学子在高校学习生活情况,并送去下一年的资助金,送去对学子们的鼓励和祝福。孩子们如花的笑脸就是对李老丝丝牵挂的最大宽慰。
李老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关爱着社会,关爱着学子,关爱着家乡老区的人民。特别是李老那种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可贵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是一笔永远灿烂的精神财富。他用生命谱写的爱的篇章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用高尚的品德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谱写爱的续曲。李老奋斗不息的人生经历,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是一面光辉鲜艳的旗帜,是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他用自己的余热造福了老区人民,铸就了夕阳的辉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拳拳赤子热爱家乡的一片深情,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用心血染红的风采。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雁坎村的“领头雁”——记栾川县.. 下一篇情系老区 无私奉献 退而不休 老有..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