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区人物

TOP

用真情大爱书写老区情怀——记孟津县老促会会长孙顺通
用真情大爱书写老区情怀
——记孟津县老促会会长孙顺通
孟津县老促会  李定国
 
见到他,一张朴实又亲切的脸庞,一位平和又睿智的老人,走近他,犹如走进一个温暖又多彩的世界。这就是被孟津县老区人民誉为“用真情大爱书写老区情怀”孙顺通会长。
“讲的是共产党员的政治良心”
孙会长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从教几十年,孜孜不倦,诲人不厌;他还是个文学家,先后编撰出版了数十本反映孟津人文历史的丛书,都成为孟津县图书馆的藏书;他从政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成为一名党的好干部。
2000年,他从县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时,有两个岗位候着他:一是县里有所名校,高薪聘请他去担任校长;二是本县几家知名企业请他去当顾问,待遇不低。但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他说,为党工作了大半生,清清白白,如今不愿再涉足经济。恰在此时,孟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筹备成立,县领导请他挂帅出征,担任老促会会长。他二话没说,欣然走马上任,家人及亲朋表示不解,他给大家解释说:“共产党员没有退休概念,我一辈子服从党组织安排,愿为老区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余热。对组织没有价钱可讲,讲的是共产党员的政治良心。”
就这样,孙顺通来到了老区建设的最前线,一干就是15年,足迹踏遍了孟津县老区村的沟沟壑壑。用他的话说:“我的优点是精力充沛;缺点是精力太充沛,总想着为老区人民办点事儿。”这种老区情怀伴随着他退休后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倾注到老区事业的方方面面,道不尽,说不完。
承载期盼共绘蓝图
抓扶贫工作。他冒严寒,顶酷暑,走遍了孟津的山山水水,乡镇村落,走进怀着对孟津老区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老区人民最浓的情,15年来,他率领孟津老促会的同志们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亲力亲为多个低保户、特困户家庭,仔细了解老区人民的革命历程,了解村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一边详记录、找问题,一边思规划,想对策。
多年老区工作的实践,他摸清了老区的底子,认准了老区发展的路子。孟津是一个农业县,10个镇都是老区镇,229个行政村中老区村135个,46万人口中老区人口有27万,老区建设工作任重道远。要想拔穷根,早致富,奔小康,就要培育优势产业,让产业支撑带动整个革命老区脱贫致富。
为了助推全面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旅游兴村”等发展战略,他一头扎进老区贫困村蹲点调研,摸村情,问民需,一去就是10天半月。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老大难”问题,为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他先后撰写出《孟津县老区贫困村群众生活的调查》、《小寨村民办企业的调查报告》、《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等调研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得到了老区群众的广泛认可。
为促进林果业、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稳定脱贫,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血织就百姓幸福梦。一年365天,他一半时间行走在老区小寨村苹果园、铁炉村梨园、横水玫瑰园、柏树沟樱桃园、常袋红提葡萄园里,站在小集村的牛棚里,围着麻屯村、莫沟村、武家湾的羊圈,看着王良村的养猪,关注着金村兔舍的兔子。他带着一身的腥臭和汗水,走村入户搞产业调研。先后撰写了《梨树种植圆了铁炉村的村民梦》、《养兔也能奔小康》、《小寨村果林经济的调查》等文章,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要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农业发展短板的建议。这些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决策,提供了可靠、科学的理论、实践依据。
为培育产业化集群,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他深入到多个特色产业园区调研,如十里香草莓园区,梁凹蔬菜种植园区,李庄银滩观光园区,平乐牡丹书画园区,朝阳三彩文化园区、卫坡红色旅游园区等,总结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既“输血”又“造血”的优势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组团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更长效的平台,激发了老区群众以产业支撑推动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为让孟津的现代观光农业“活”起来,“发”起来,他撰写出《观光农业,活力老区》、《大有可为的永恒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调查》等文章广泛宣传,助力孟津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他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亲自主笔制定了《孟津县老区2015—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农产品一镇一节会”方略,努力提升荷花节、梨花节、桃花节、槐花节、瀍源玫瑰节、洛阳银滩农业观光园、草莓、红提、樱桃、石榴、红叶碧桃节的档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产业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到孟津休闲观光,让游客在孟津品味到人文之厚重,感受到花海之秀美。“来孟津耍吧!”已成了洛阳地区人民口口相传的一句响亮的广告语。
目前,孟津县已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71个,规模面积达10万余亩,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亿多元,已成为孟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带动农户5万多户,就业人数达10万余人,其中一半都是老区的贫困户,80%以上是留守妇女。广大的老区群众从传统务农到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亲身体会到了特色农业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找准扶贫脱贫的“根”,狠抓“铸魂工程”
当全面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时,孙会长告诉我们,只有这场脱贫攻坚战取得根本胜利,在战胜贫困的同时,整个中化民族才能站得更高。他便义无反顾地带领我们融入到了精准脱贫的洪流中。
为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底子摸清,他带领大家到老区精准脱贫联系点闫庄村、柏树沟村入户走访,把村里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调查的清清楚楚,并总结出“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等贫困户评定方法,并帮助村干部制定了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脱贫办法。
在调研中他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的户为自己评上贫困户感到沾沾自喜,有的户没被评上贫困户而怨言“我家比他家还贫呢!”这种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现象,深深刺痛了这位见多识广的老领导。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清醒地认识到:精准脱贫的根源是精神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要改变这种状况,“扶贫”必须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
他深思细酌,驰而不息,终于领悟到精神上的贫困要靠精神的力量消灭,找到了解决精神贫困的“创新版”方法,那就是“铸魂”,必须为贫困注入辉煌革命历史的营养剂。于是,他不顾年高体弱,深入到孟津西部抗战最激烈的横水镇古县村,寻觅当年先辈的抗日精神;来到原洛阳县县委书记韩林从事地下工作的送庄镇朱寨村,了解韩林同志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走进城关镇狮子院村抗日英雄李邦俊家里,采访他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身临抗日武装大队长张保章故居,了解他抗日救国的赤胆忠心;走进孟津第一位县委书记任春华当年所在的学校,聆听人们对烈士的追忆。他还去到洛阳涧北区委所在地常袋半坡村、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麻屯镇薄姬岭等村,或头顶烈日,或席地坐在树荫下,或站在烈士牺牲的地方,认真聆听革命先辈那催人泪下的故事,寻找先辈闪光的足迹,感悟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而献出的忠贞不渝的灵魂。
他把采访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了4万余字的“孟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和解说词,在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展出。他又多方搜集资料,亲自编辑出版了颂扬孟津革命志士和老区人民的二十万字的《古津烽火》一书。孙会长经常是废寝忘食,只争朝夕。他常常利用节假日独坐一人坐在办公室里奋笔疾书。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对工作这么拼命时,他不加思索地说:“我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能为党多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能为社会办点事就多办点事。”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对党、为民的情怀。
为了让“铸魂”工程早日见到成效,他多方奔走,四处筹款,创建孟津革命历史纪念馆,把搜集、整理的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珍贵遗物进行集中展示。他还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在黄河岸边的革命战斗遗址处,树起了抗日战争皮徐支队渡河处和陈谢大军渡河处两通纪念碑。从2011年至今,他先后筹资300余万元,建起了13个纪念馆,先后被洛阳市委宣传部命名“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了46万孟津人民认识革命老区,了解革命老区,进行基层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课堂。
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后,洛阳市市直40多个单位3千余人,孟津县“四大班子”成员,县直90多个委局,10个镇的党员干部、职工,全县的老区群众8万余人次,先后参观学习。朝阳镇党委书记参观后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孟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塑了那些红色经典中的难忘岁月,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踏上红色精神之旅。一边听一边感受,一种大无畏的的革命精神穿越历史,萦绕在脑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担当,让我们每一个参观学习的人都得到一种精神、思想上的洗礼,都受到了一次爱党、爱国的生动教育,更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孟津县老区干部群众都说,这是宣传老区,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和突破,丰富了“两学一做”活动的内容,对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铸魂”工程的实施,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治素养,为精神贫困开出了一剂“治病根”的良药。党员干部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承诺书,赛思想、赛工作、赛能力、赛风采,你追我赶,激发活力。“铸魂”工程调动了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净化了人的灵魂,提升了人的境界。一位老区的群众参观后说:“烈士们的英雄气概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感人肺腑,永世难忘,今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能老是等、靠、要,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奔小康。”孙会长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心更为气势磅礴。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正在全县各镇、村蓬勃开展,汇聚起澎湃的“巨能量”。
真情不变,热情不减,竭力为老区办实事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是他15年来当老促会会长的座右铭。他上任伊始就提出对老区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先行一步”,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他的呼吁和争取下,社会各界为老区村修公路、打水井、发展教育与医疗事业。仅2016年,党委、政府各部门对老区投资就达6400余万元,用于64个老区村的重点项目,有10万余人受益。解决了老区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使老区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百姓盼的,就是老促会要干的。2013年,孙会长来到小浪底镇李家岭村调研,了解到村民仍以种植红薯、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他很是着急。孙会长于是多次到群众家中促膝交谈,并与干部认真商讨,帮助群众寻找脱贫致富之路。经过探讨,确定了在李家岭村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孙会长随即就带领干群到陕西杨岭考察红薯种植的经验,引进五色红薯种植,大大提高了红薯产量和质量。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随着红薯越种越多,销路却越走越窄,村民急,干部难。为破解难题,他八进李家岭,与李家岭支部、村委研究对策,同干部群众协商达成共识,拉长红薯产业链条,实施深加工,要建红薯加工厂。资金又成了老大难。他便又四处奔走,利用一切机会把红薯加工项目推介给各位有识之士。在他的努力下,先后筹资40余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粉条加工厂,购置了红薯深加工设备。一年时间,生产粉条4万公斤,纯收入30多万元,建成了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村民们的日子日新月异,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处处洋溢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与能量。
对老区的教育事业,他更是常挂心上。虽然离开了教育行业多年,但孙会长也永远不会放下心中对教育的责任。在他的协调下,先后引进资金建设阳光操场10余个,为14所学校建设图书馆,引进100余万元给全县幼儿园建了朵儿网和智慧树云平台,引进500余万元奖励,救助困难学生;他还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等等,他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不胜枚举。他还利用自己同台湾惠光果园靳天锁先生的私人关系,用自己人格魅力感动了靳天锁先生。靳先生慷慨解囊,先后捐资500余万元在孟津建设了会盟一中慧光教学楼和阶梯教室、天锁小学、陆村小学,老城小学教学楼、横水一中教学楼。同时还建立了靳天锁教育基金,每年拿出5000美元,救助孟津困难学生。并且在靳先生逝世后,子女继承父业,继续救助。今年已经连续资助15年,救助了400余名困难学生。在教学大楼建设过程中,孙顺通不论是星期天、节假日还是酷暑或严寒,二、三十次奔赴现场检查施工质量,督促工程进度。感动地施工队的负责人说:“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了孩子还天天往工地上跑,我们要不保证把楼建好,就对不起你们,更不对起孩子们!”
这就是一名久经考验的老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他把一生的真情和忠诚都献给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虽年已古稀,但他依然是对老区的建设充满了满腔热情。正如他说的那样:“只要自己多活一天,就要为老区的明天战斗一天!”他用行动谱写了一篇壮丽人生,他依然用夕阳的真情大爱书写着对老区的无限情怀。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杨晶晶:在脱贫一线书写无悔青春 下一篇为了老区人民的富裕——记宜阳县..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