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TOP

“东汉模式”为老区农民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
时间:2011-12-09 14:41:07 作者:市老促会 洛宁县老促会 【
 按:市老促会和洛宁县老促会对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的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调查,撰写了《“东汉模式”:“农业兴 农民富 东汉强”,为老区农民稳定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的调研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在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的贫困地区,发展传统的养殖业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在“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的推广上,企业如何处理农户与企业利益兼顾,实现双赢的方式方法;总结了东汉经验,为我们提出了贫困地区应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实现脱贫发展,产业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企业如何推广“公司+农户”的成功扶贫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很好模式。毛万春书记对此报告给予了肯定和批示,市委政策研究室也加按语进行了转发。现将调研报告、毛书记批示和市委政研室的按语内容刊登,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毛万春书记的批示:
请金钢研究对东汉扶持好、宣传好、经验推广好的具体意见,要与张市长结合好。

中共洛阳市委政策研究室按语: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战略,而“公司+农户”模式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之一。“如何平衡双方利益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如何有效地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加入产业化大生产链条”,“如何封闭生产流程,避免倒卖生产资料及其他违约行为的发生”等问题是“公司+农户”模式经营中普遍出现的“瓶颈”问题。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洛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对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的“东汉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东汉模式”为老区农民稳定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的调研报告。现将该报告转载,供各县(市)区参考。

“东汉模式”:“农业兴 农民富 东汉强”
为老区农民稳定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
——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产业扶贫调查
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洛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年9月16日

“以前我们姐妹俩在广东打工,一年下来辛辛苦苦落不了两万元,现在我们是东汉禽业的产业工人,去年承包了公司两个养鸭大棚,一个棚一批可养鸭5000只,一年养9棚,出栏成鸭九万只,每只鸭净挣1.5-1.8元,一年下来挣了十多万元,这比出去打工可强多了。”这是洛阳市老促会在洛宁县召开的老促会工作座谈会,组织大家参观东汉禽业养殖小区时,养鸭姑娘郑立云、郑丽云两姐妹满脸喜悦地笑着对我们说的一番话。与会人员听了公司领导和养殖户的介绍后,对东汉禽业的这种产业扶贫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创业农民为主体,以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为特色的“农业兴、农民富、东汉强”的“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为农民稳定增收开启了致富之门。
    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是洛宁县委、县政府2005年7月,从北京引进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注册资金1140万元,主营肉鸭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2006年投资2000多万元,在洛宁老区城郊乡建成了豫西地区最大的肉鸭加工自动化生产线,日屠宰肉鸭2万只。建成投产五年来,已收购屠宰肉鸭2300万只,实现总产值5.75亿元,扶持带动全县建设了33个肉鸭养殖小区,养殖户500户,带动养鸭户增收4600多万元。
公司董事长杜克全是洛阳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他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民情和不断实践,吸取一些公司的教训,提出了以“农业兴、农民富、东汉强”为创业宗旨,走出了一条有洛宁特色的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之路。几年来,在杜克全的带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以现代化养殖企业的管理理念,农企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服务、创新发展,户企双赢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改变了以往以救济式扶贫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企业带动农民自我发展扶贫的新模式,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农民贷款创业上,企业为农民的服务上,产业化管理经营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创出了业绩。当前由公司投资兴建的33个养殖小区,扶持带动的500个肉鸭养殖户已成为当地发展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农民收益最好、最受群众拥护的特色产业。该公司2007年被授予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5家重点支持企业、河南省扶贫重点企业、河南省十大重点示范项目。杜克全同志也被当选为洛阳市政协委员、洛宁县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
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户企双赢的发展定位
杜克全作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认真总结了目前大多“公司+农户”这种扶贫模式只要公司利益,不给农民服务,不要农民利益的现状。公司创建初期,为了找准农民贫困原因,确立公司发展定位,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洛宁城郊、东宋等十几个乡(镇)、近百个村庄,调查了上千户农民,对当地的贫困状况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认为,洛宁地处豫西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运输不便利,信息不畅通,加之农民思想意识保守,缺乏闯市场的勇气,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封闭的地区,很多农民对种养业有很大兴趣,有的也尝试过,但都因缺少专业知识,缺乏对市场营销的准确把握,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化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在调查中,他从农民需要发展什么产业入手,了解到洛宁多数农民对发展农业产业的要求:一是要资金投入少,见效快、回收快的项目,二是要求风险小、包回收的项目,三是技术容易掌握、知识要求不太高的项目,四是收入稳定,且能持续增收的项目。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以农民习惯的畜牧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公司对牛、羊、猪、鸭等十类养殖业的效益进行分析比对,决定以群众欢迎、乐意接受,又有一定基础的肉鸭养殖作为扶贫产业的首选。肉鸭养殖投资周期短,规模小,见效快,防病、防疫费用低,产品销售好,市场风险小,带动农户多,发展前景好。他们提出了以肉鸭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路线。县委、县政府对他们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承诺县政府帮助规划建设养殖小区用地,建设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免除建设土地等收费;养殖小区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支农资金向老区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政府负责养殖小区“三通一平”及围墙建设;协调信用社发放养殖贷款,财政补贴贷款利息等优惠政策。从此,以公司为龙头,在全县掀起了企业建棚,群众养鸭的热潮。通过近七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户企合作,以企带户,户企双赢的发展目标。
联贷联保模式——为农民解决了创业资金
贫困地区,小额信贷难发放,难收回,是制约银农合作的根本障碍。为了帮助贫困养殖户争取到小额贷款,解决起步资金,公司融合各种资源,提出了“政府引导,公司协调,公司统一建设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小区实施五户联保,专业公司担保,金融机构扶持,政府贴息,购买养殖保险”的小额贷款模式,由于公司与农户利益的紧密联结关系,达成了专业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一致认可,加上政府部门的贴息帮扶,坚定了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以龙头企业为信贷载体,金融部门以“批发直贷”的形式,为贫困户发放创业贷款资金,国家扶贫贷款贴息,从而有效地促成了贫困地区的银农合作。2011年金融信贷部门共为86个农户提供小额贷款 41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养鸭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公司担保、五户联保、政府贴息”,从而形成了联贷联保的创业贷款模式。
“八统一”服务模式——确保了养鸭户持续增收
集约化生产、工厂化管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东汉公司带领农民发展养鸭,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他们用“八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统一投资、统一建棚、统一管理、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统一屠宰”,确保了贫困户连续几年持续增收。
统一投资,统一建棚。由公司统一解决资金,统一组织建棚,不仅解决了农民场地建设的租金及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还解决了建棚不规范,质量差,建棚周期长等问题,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的养殖大棚更加合理、科学、规范、标准,新建的养殖小区,每十幢或二十幢为一区,区内水、电、路统一规划,为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创造了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
统一管理。鸭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密度、通风、饲料、饮水、消毒、粪便处理等,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行科学管理。从幼鸭到成鸭,都严格检验、检疫,层层消毒把关,每个小区内都有一套规范科学的防疫治疗体系,做到大规模疾病零发生,小规模疾病及时治理。目前养殖的肉鸭成活率达98%。
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鸭苗、饲料、防疫由公司统一提供。从产品源头把好关,消除养殖户对技术、原料来源的担心,保障了鸭子生长期最高的成活率。
统一回收,统一屠宰。解决了农户最担心的销售问题。公司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承担全部市场风险,以稳定的回收价格(保证每只成鸭利润在1.5-2元),签订长期回收合同,消除养殖户对市场价格起落波动的担心,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户的养殖利益,确保了养鸭产业的稳步发展,确保了养殖户持续增收。
五户联保模式——提高了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为了鼓励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公司经过不断总结,与农户建立了既让农户挣钱,又利于企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户联保。养殖户每五户为一个联保体,推举一名养殖经验丰富,有文化、责任心强,乐意为大家服务的代表担任保长,由保长与五户农户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联技术、联信誉、联担保、联收益、联合同,使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长对联保户的肉鸭成活率、料肉比等技术指标负责,协调联保户与公司事务管理和发展养殖户,并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把自由分散的养殖户变成养殖基地的产业工人,加强了对养殖户的管理,使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提高了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工厂化管理模式——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
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建养殖小区,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工厂式的养殖基地。失地农民在公司帮助下获得免息贷款和地租收入,以最少的投入和最低的风险成为基地产业工人,由农民变成公司养殖户,实现产业工人的转型,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养殖小区规范管理,避免了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的出现;鸭粪便为当地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施用,绿色农产品确保食品安全。养殖小区通过对鸭场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了污染物(粪便、鸭绒)的资源化,显著提高了生态和企业效益。通过养殖小区的建设和推广,五户联保制度的推行,养殖户逐渐成为重信用、守信誉的基地产业工人,养殖基地成为信用社区,村庄成为信用城镇,农民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
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洛宁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提升肉鸭产能和产业规模,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该项目于2011年9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2011年度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公司计划今明二年,投资4.9亿元,分批建设100个“养鸭——沼气——蔬菜”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养殖基地。共建设2000个标准化养鸭棚和6000个蔬菜大棚,带动4000户养殖肉鸭,6000户种植高档有机蔬菜。每个养殖户年收入5万—8万元,种植户年收入3—4万元。
2.2011年底完成东汉产业园一期建设。该项目被列为2011年洛阳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新建200座标准化养殖棚,年产12万吨的饲料厂,日屠宰5万只肉鸭的肉鸭生产线,库容3000吨的冷库,日产10吨的熟食加工厂。届时东汉公司肉鸭产能将大幅提升,存栏量可达1500万只,实现年产值7亿元,培育专业化养殖村30个,直接带动5000户农民养殖致富。
3.2012年投资2.6亿元,完成东汉产业园二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日加工5万只肉鸭屠宰厂二座,年产30万吨的饲料厂一座,日产20吨的熟食加工厂二座,羽绒加工厂一座,纸箱厂一座,10万只种鸭厂三座,日产5万羽商品鸭苗的孵化厂两座。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辐射100多个贫困村,安排2000余名农民就业,并促进当地运输、包装、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不难看出,“东汉禽业”是个阳光产业,富民工程,由于兴建时间不长,辐射面还不够大,不够远。但“东汉模式”所反映的产业富民和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却意义深远。“东汉”的发展定位和运作模式,对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潜力巨大。我们应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对“东汉”产业园所需资金8.5亿元,政府要协调各类金融部门,力促建设资金早日到位;二是工程所涉及的100个村,6000户的土地流转问题,政府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把养殖建设用地尽快调整到位;三是结合产业扶贫,农业、扶贫、水利、发改委等部门的支农扶贫资金,要研究捆绑使用,尽力向这个产业实行倾斜;四是政府对东汉产业要真正实行保姆式服务,在项目论证、立项、环评、报批、企业用地、周边环境治理、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向企业派驻首席服务官,政法服务官,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争用三年时间,把“东汉产业”打造成豫西养殖产业经济的一张名片,一个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的样板。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偃师市翟镇田中村靠“一年三熟”.. 下一篇搬迁扶贫——为深山老区贫困群众..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