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份,嵩县召开老区工作会议,安排25个单位对口帮扶25个老区村。根据省、市老促会关于开展老区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有关人员对由县审计局所分包的赵庄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该村基本情况
赵庄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嵩县饭坡乡东南部,村部距乡政府13公里,陆(浑)车(村)路穿村而过。全村11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均分布在坡岭沟岔之间,属浅山区较为常见的村落分布格局。村民287户1087人,其中,男女劳动力721人;贫困户275户1047人,其中五保14户16人,低保60户61人;村三委干部6人,党员37人。村域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844亩,人均耕地0.8亩;退耕还林面积7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1128元,属省定贫困村。
二、发展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像大多数贫困山村一样,赵庄村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十有九户缺粮,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元,群众生活困难。住的是土坯草房,条件十分简陋;村里缺医少药,不少人病了,就在家拖着;乡村小路崎岖不平,雨雪天气更是泥泞难行;人畜饮水靠肩挑手提,遇干旱缺水,找水往往得跑七、八里地;村中小学仅有几间草棚,不避寒暑,由于家庭困难,孩子们辍学成了比较常见的现象。总的说,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修房盖屋难、娶妻成家难,都是摆在农民面前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广大农村也慢慢有了发展经济的生机。尤其是近些年,嵩县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赵庄村有了很大变化。
1.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政府的号召、扶持下,全村建成水窖380个,近些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是靠天下雨积水,但基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不用肩挑手提跑老远的路去找水了。
利用上级整村推进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世行贷款等各项资金64万元,加上群众自筹18.4万元,共投入资金82.4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720米,使4个村民组的352户村民直接感受到了出行便利。
上世纪90年代,爱心人士艾力先生资助赵庄村小学改造,使学校从此告别了土坯草房,命名为“艾力希望小学”。经过近些年的建设,目前该校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4平方米,房舍18间。在校学生64名,(其中1—2年级17名,3—4年级19名,学前班28名),教师4名(其中正式教师2名)。由于生源少,学校现行的是复式教学。学校有图书、电脑、电视,从教室、宿舍、桌椅、教具,初步具备了有关教学的基本条件。
搬出了老院旧房,新建了村部和村卫生所,使村民医疗环境和村委办公条件得到改善,遇到家常小病,村民可以不出远门就地得到医治。
2. 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大有提高。过去人们想,干着庄稼活,养些鸡牛羊,只要吃穿不愁,无病无灾,就知足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生活目标。赵庄人开始尝试发展经济,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如在种植粮食的基础上,种植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以前种红薯多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种红薯多是为了走向市场,换来效益。看到行情好,村民王现学下了大功夫,2011年收获红薯4万多斤,收入4万余元,全家3口人,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万多元。村民时汉芳,加上承包别家土地,共种植红薯20来亩,收获红薯7万斤,收入5—6万元,全家4口人,人均收入也在1万多元。村里还有300多人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其中长年在外打工的达到100多号人。虽然打工人多数缺乏专业技术,工资不高,却都给家里增加了收入。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8元,虽然尚未达到国家原定的扶贫底线,但超出了1979年以前年纯收入仅有200元的4.6倍。总的看,粮食足吃,温饱的问题解决了。
目前村里多为瓦房、平房,也开始有了二层小楼房,群众住房条件大有改善;电视、通讯大面积覆盖,全村共有手机200多部,电话100多部,大大方便了同外界的联系。广大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更大的变化。
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赵庄村虽然变化不小,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赵庄村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
首先是所处区位条件差。赵庄村处于坡岭沟岔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阻塞,水源缺乏,地下无矿,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主要还存在“四难”、“两矛盾”。
1. 基础设施建设难。
饮水设施问题。一方面,村里尚有100座新水窖的建设需求,一方面,原有的380座水窖有160座不同程度损坏,需要维修;加之当地无水源,因而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仍是一个有待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
道路建设问题。村里有12段村组路共长8100米,直接关乎7个村民组695人的生产生活,急待硬化。
由于地理条件差,村里建水窖、硬化道路都面临运料难、施工难、费用高等问题,据初步测算,完成以上两项工程,约需资金190万元,可见难度之大。
-
支柱产业形成难。
稳定的支柱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赵庄村目前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低,没有支柱产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重点产业的选择上,整体上说,没有结合当地的地理、土壤、气候、环境等客观条件,科学进行分析、论证,缺乏理智确认,多数是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结果导致村里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往往经不起市场冲击,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群众心灰意冷,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配置失去信心和积极性。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发展重点,确定支柱产业,尚需认真进行考察论证。
-
文化教育提高难。
村小学地处偏狭,几岁的孩子要赶在8点之前到校上课,有的要走很长一段山路;学校内,除了教室,数十名师生的活动空间仅有不到800平方米;学校门口到公路边,一段坡路45米,不远、却很陡,呈30度的坡度,上坡要弯腰,雨雪更难行,很替孩子们操心。加之当地生源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理想,群众文化生活不活跃,村里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
实用技术推广难。
一是村里坡岭地多,地块小,基本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作状态,新型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应用;二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投入,科技信息不畅;三是缺乏科技人才,不能形成宣传科技知识、培养技术人才的有效机制,使得新的农业实用技术不能在农民群众中及时应用、推广。这些都制约着村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不容忽视的两个矛盾:
1.群众致富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外界发展日新月异,老区群众想脱贫、盼致富的愿望日益迫切,致富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如过去只把眼光盯在自家的耕作上,而今,开阔了眼界,增强了项目意识,热切希望国家多给扶持项目,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困面貌。但由于市场规律不易驾驭,市场行情起起伏伏不稳定,而上级扶持的项目在市场的波动中,不一定总能收获预期的成效。一旦受损失,则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使扶持项目失色,人们怀疑项目的可行性,还会随之带来一片埋怨。
2.群众期望值与项目投资(或是项目扶持、项目补贴)额度之间的矛盾。
在实施各项农村优惠政策中,老区广大群众从搬迁扶贫、整村推进、建设水窖,以及农业补贴、林业补贴、沼气池补贴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深感党的富民政策好,也激发了他们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但同时由于受到项目投资(或是扶持、补贴)额度的限制,项目实施程度不一定完全适应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可能造成好事办得不到位,或是由于补助、补贴较少,群众自筹与实际投资差距较大,无力使项目得到实施,导致上级扶贫政策落空,使群众失去享受优惠的机会。
四、思考与建议
关心支持老区,推动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老区宣传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农村的难点在老区,老区的发展步伐能否跟上,直接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新形势下尤其要重视老区工作,深化对老区历史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增强老区感情,让老区是中国革命斗争之根,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本的意念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热爱老区的真情,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去关心老区,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
群众教育工作。在某些地方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直接关乎自身利益的事,人们很热心、很乐意去干,但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业,有的人就不愿意去干,不愿意发扬风格,因而会影响到一些大家都能受益的好事不能顺利落实。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乐于助人、奋发图强,这些都是革命传统、老区精神的重要内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
找准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这些都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要真正做到,并非那么容易。结合赵庄村的情况,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匮乏,地下无矿,优势不明显,特色不好找,要筛选产业重点,找准主攻方向,确实需要下大功夫、苦功夫。建议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邀请农、林、水、畜牧、科技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村里的发展方向进行会诊,帮助村里理清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观念大转变,产业大调整,生产力大发展,使群众收入大提高,生活大改善。
-
加大扶持力度。对老区的支持、扶持、倾斜,关键在政策。优惠政策的规模、数量、倾斜程度,标志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老区的支持导向和力度。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是老区扶持工作的具体体现。要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支持和倾斜,改善老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蓄水促渔,引导老区人民拓宽致富门路,激发劳动热情,提高作业效益,增加收入,促进老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