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TOP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力促发展——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的调查
时间:2012-08-10 15:10:36 作者:孟津县老促会 【
 
一、基本情况
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系小浪底水库整体搬迁移民村,原址在革命老区孟津县西北边陲的煤窑乡,西与新安毗邻,北与济源市隔河相望。抗战时期与日寇隔河对峙,妯娌村人民以黄河为天险,利用会游泳懂水性的优势,为八路军太岳游击队接送情报人员,多次护送游击队长杜秉灿等南下北上的战士、工作人员。解放战争时期利用木帆船为解放大军运送军粮,迎接陈谢大军渡河进军中原。
    移民搬迁前全村2760口人,大小40余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村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生活十分贫困,耕作条件差,完全是靠天吃饭,(42年大旱全村800多户都讨饭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现仍有数百人落户外省)。若风调雨顺,勉强可保温饱,维持生活,水利条件差,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村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后虽然村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人均纯收入也才几百元不到千元,91年全村有两台黑白电视机,一辆中巴公交车和一辆在外搞运输的嘎斯车,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仍处于低下和较落后状态。
    1995年小浪底水库兴建,这个村作为库区移民村整建制搬迁至现驻地平乐镇妯娌村。搬迁伊始,村两委以移民搬迁为契机,以“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富起来”的移民方针为动力,以艰苦条件下优良民风为基础,制定搬迁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年逐步提高。
    二、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建设新农村
    新村建设,村两委在移民部门的协助下,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规划原则,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新村东西长820米,南北宽470米,共建东西16巷,南北九条街道形成“井”字形。在村支部指导下,保证了村民住宅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村民搬得出,住得下。村民搬迁后,平乐镇十个行政村为新村调整的土地,多为平地荒地,村两委决定,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全体村民不畏严寒,奋战三个冬春,平整土地2000亩,打机井9眼,使旱地变成水浇地,每亩可产吨粮,不但解决了口粮而且还有余粮可卖。彻底摆脱了吃饭靠天恩,花钱靠救济的穷日子。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村支书看到了老区群众都有一种不甘贫困,穷则思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都有一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干劲,都有一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再创辉煌的雄心和后劲。村干部因势利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轴线,从东北引来林果种植技术员做示范带动,从苗木试验田开始,引导村民种植爱宕梨,建立林果示范园区,组织果品协会,精品梨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教授、技术员组织培训班,技术讲座,使果品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妯娌村林果园区,有爱宕梨、黄冠梨、黄金梨、新西兰红梨等优质品种,还有日本甜柿、杏、李子、油桃等小杂果多个品种,种植规模发展到近3000亩,亩产8000-10000斤,收入可达8000余元,全村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带动全村三分之一农户致了富,步入小康行列。
    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对适合养殖的农户,村里提供惠民条件,根据居住条件位置,在村东、村西和村后规划三个养殖小区,村里提供水电路三通服务,为养鸡、养猪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目前养鸡户达60余家,每年可出笼鸡数10万只,纯收入上百万,成为豫西最大的乌鸡养殖基地。养猪专业户近百家,年可出栏生猪2万余头,每年纯收入可达400万元。
    由于经济的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改善,村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城市市民已没什么两样,电话、手机家用电器成了寻常之物,全村50%以上家庭都装了电脑、太阳能、摩托车、面包车已不赶潮流,轿车也都停在了寻常百姓家。九十年代全村没有一辆车,现在全村各种车辆几百台,小车轿车数十台。全村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570元达到了现在7100元。在旭日初升的清晨,在夕阳西下的傍晚,在村文化广场的舞台前,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老年秧歌队,柔力球队,青年舞蹈队,在欢快的做健身娱乐活动,随着板胡弦乐声寻去,看到的是文艺歌唱队在表演。当您看到这些的时候,心中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是国泰民安的幸福,这是和谐盛世的安康,这是经济发展的快乐。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村干部情系老区,关注民生,因势利导,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林果业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的,摸索创造出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决策对路,科学编制规划。无论是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村干部都能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组织农户,从其它邻村承包土地,统一发展林果业种植,秩序渐进,滚动发展,因此发展稳定,效益可观。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林果业发展过程中,村干部带头种植,承包土地,并协调邻村给村民承包土地,栽种林果,起到了示范作用,引领更多的群众参与,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培育基地,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化链条,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社,“市场十基地十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抱团闯市场,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既规避或减少了市场风险,又畅通了销路。
    妯娌村移民搬迁17年来,村民的经济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先后被授予“洛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洛阳市生态文明村”、“洛阳市循环农业示范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移民开发十佳村”、“河南省生态农业示范村”,村党支部先后三次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五个好党支部。
2010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胡锦涛到妯娌村视察农村工作,对妯娌村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妯娌村人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加压奋进,在持续发展、持续转变、持续特色、持续惠民中求先行,在争当先行中提升水平,为建设美好和谐的老区村而努力奋斗。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孟津县会盟镇铁炉村自主创业的调查 下一篇 用高科技引导农民致富——对宜阳..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