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产业
促进老区林农增收致富
——在洛阳市革命老区发展产业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栾川县政协副主席、老促会会长 郑乐仁
(2014年7月9日)
栾川古称鸾州,因远古时期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位于洛阳西南部伏牛山腹地。山大、林多、地少,是矿业经济大县、生态资源大县,森林覆盖率达82.4%。县域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辖12镇2乡213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4.4万,其中农业人口29.9万。境内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4条较大的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岭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大沟川,全县49%的面积海拔在1000米以上,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我县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革命老区县。全县共有革命老区乡(镇)7个,老区村90个,老区人口21.9万人。由于受种种原因制约,还有近五分之一老区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洛阳市老促会的指导下,县老促会积极协调促进,通过认真调研,对全县老区乡(镇)村发展产业经济,提出了规划实施方案,把老区的产业化发展融入全县工作大局,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强化服务的正确导向,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群众利益为重,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林下产业经济发展之路。2012年,我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典型示范县”。2013年又被确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一、突出特色,确立发展思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我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1%,是耕地面积的20倍,同时由于我县是天然林保护区,上级禁止采伐,长期以来,大多靠山养殖、靠山生产食用菌挣钱的老区村,因封山育林断了财路,林农只能望林兴叹,守着金碗要饭吃。林区经济如何发展?老区林农如何脱贫?政府在政策上如何指导服务?2009年,县委、县政府抓住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机遇,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300万亩林地综合效益的挖掘和提升上,合理科学利用广阔多样的林地、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具特色的森林资源景观,确立了“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的立体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新思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并在实践中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发展产业经济项目,做到宜畜则畜、宜游则游、宜药则药、宜工则工,发挥各自优势,发展林下产业,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只要点子出好了,路子走对了,老区经济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革得民心,林下产黄金”,我们把全县集体林坡明晰产权,确权到户,做到山定主、树定根,极大的激发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办农家乐、建生态园,发展林间种植、林下养殖、林边加工、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经营,初步实现了家家都有摇钱树,村、镇都有聚宝盆的致富景象。
二、政策引导,发展林下产业,促进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给钱不如给政策,单纯的资金扶助不如政策支持。为了使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使产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是大力发展林间种植产业。我县是全省重要的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促进中药材经济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定单收购,组织技术培训,实施药材奖补等措施,大力发展以连翘、党参、五味子、猪苓、茯苓、天麻、丹参等中药材的林药间作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北部乡镇新建连翘基地6万亩,并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仅此一项使当地林农户均增收5000元。
庙子镇黄柏树村村民甘米焕,全家5口人,过去靠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挣的钱超不过5000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利用自己承包的林坡搞起综合开发,种了4000穴猪苓,在空闲地栽上了25万棵杜仲树,树下养了3万只杜仲鸡,家里还经营着农家乐宾馆,现在每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栾川乡养子沟村的姜建,在自己的林地里种药材,每年收入都在40万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30%的户数都搞起了林下药材种植。狮子庙镇梁海军、邓红娃等5人于2010年合伙出资200万元成立了栾川县香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乔灌型金银花1000余亩。2012年,香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根据金银花林下空间大的特点,积极引进苍术进行套作。据初步预算,今年金银花亩均经济效益可达5000元,苍术亩均经济效益可达4000元。为降低栽植成本,合作社还积极学习金银花育苗技术,建成50亩金银花育苗基地,使金银花苗木的成本由原来的每株2.5元降低到1元。农户们看到种植中药材效益可观,纷纷要求加入香山合作社,目前香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39户。
在抓中药材种植的同时,着力推动优质果树、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种植。全县种植核桃树12万亩,无核柿子林2.3万亩,花卉苗木10400亩。食用菌香菇,最适宜在海拔600米左右的林地里生长,我县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不少林农也有传统的种植习惯,目前全县已发展生产食用菌800万袋,产值9000万元,随着市场的变化,富硒木耳、富硒香菇等高端食用菌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三川乡柳树坑村姚树敏投入40多万元,在承包林地上种植反季节香菇5万袋,年收入50万元,同时还带动当地30多户农民参与种菇。赤土店镇奥达特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年产褐菇7000吨,农民收入提高了6倍。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产业。顺应当前消费者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消费形势,利用我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下空间大的优势,着力发展市场价格高、竞争力强的林下养殖业。2008年以来,我县以招商引资项目——百世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从优良鸡苗供应、技术跟踪服务到按期回收,实现了一条龙服务。潭头镇程广银承包林坡1000亩,每年散养林下土鸡4万只,净收益25万元。目前,全县已建立年饲养量3万只以上的土鸡养殖基地21个,发展养殖户87户,2013年饲养土鸡量达500余万只,产值突破1.2亿元。同时,采取“专业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养蜂为主的传统养殖业,形成了覆盖6乡镇的蜜蜂养殖基地,规模达到8000箱,年产值640万元。由于品质优良、绿色环保,栾川土蜂蜜市价达到80元/公斤以上,且供不应求。此外,县里还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野生动物养殖和冷水鱼养殖,全县五彩锦鸡、野鸡、野兔、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年饲养量达3万头(只)以上,狮子庙镇冷水鱼养殖达100余万尾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森林旅游作为新兴的生态旅游业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是林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县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业发展水平,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森林景观资源流转经营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与林农合作,景区、农户融合发展,农户通过发展三产增加收入。养子沟、重渡沟等景区成功实现了林地资源流转,森林景观资源使用费已成为当地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林农高兴地说:“不卖树也有收入,在自己家里做生意,真划算!”目前,全县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主的景区有15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5个。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2亿元,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年产值达4.21亿元,占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的21%。与此同时,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景区周边农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增收步伐大大加快,全县20%以上的农民依托森林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重渡沟村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500元,通过重渡沟景区的带动,目前全村95%以上的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仅农家宾馆就有近万张床位,2013年人均收入增长到1.2万元,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四是大力发展林产品采集加工产业。为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县里十分注重林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积极招商引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目前,以君山制药公司为龙头的林药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林药加工能力达5000吨,年生产片剂8亿粒,产值突破1亿元。潭头镇本草堂中药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老区群众从事中药材种植、回收、加工、销售,使该镇8个老区村群众从项目建设和生产中受益致富。以莳王醋业公司无核柿子醋系列饮品生产、百世荣农林科技公司松脂、松针粉加工、川藤实业公司藤编工艺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林下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君山制药公司、栾川百世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被河南省林业厅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做法和体会
(一)完善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为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森林资源,有效增加林农收入,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4月批准成立了“栾川县林权服务中心”,并被核定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5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同时,县林业局投资近200万元,建设林权服务大厅,给全县广大林农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此推动和加快林权、林地流转工作。2012年以来完成林地流转30万亩,林权抵押贷款4800万元。引进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近年来,先后引进安徽百世荣、川藤实业、奥达特生物科技、万相红梨、遂平名品花木等农字号名优企业入驻我县,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提高林下产业组织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水平。抓住全市开展“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良好机遇,着力提高林下产业化水平,2013年,完成林下彩叶树种育苗0.9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2.1万亩,林下经济作物2.8万亩。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林下种植、养殖,林木、果品、木材加工等合作组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的生产经营模式,延长了林下产业经济链条。截至目前,全县有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398家,合作社为农户直接销售和代理销售农产品超过3亿元,有力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发展。为了发展林下经济,结合栾川实际,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群众自主造林优惠政策》、《发展林下经济奖补办法》、《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文件规定全县的涉农资金,包括发改委、农业、水利、畜牧、科技等资金捆绑使用,优先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补措施。对林下发展中药材集中连片规模在2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每亩给予50元一次性奖励;对林下土鸡散养规模在10万只/年的养殖小区,经验收合格,每只鸡奖励1元或代为缴纳保险;对农户年内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在100亩以上的,认定为种植大户,优先提供造林补助,并在林业贴息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当年林下养殖土鸡在10万只/年以上的养殖户,认定为养殖大户,给予3-5万元一次性专项奖励。2013年全县总兑付林下经济奖补资金1208万元。历年来,全县流转的66.7万亩林地中有42万亩用于发展林下经济。我们还利用广告、简报、现场参观、交流等形式,对在林下产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带头人、专业合作社、公司进行宣传,请种植专业户甘来焕作报告,请养殖专业户巡回传授防疫技术。改革的深化,政策的激励,使广大林农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强化科技支撑。为了保证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效,我县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东方园林公司、遂平名品花木公司、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和公司开展交流合作,实施了松针粉、松香、松节油加工、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深加工、高山牡丹种质资源基地建设、珍稀苗木繁育等一大批科研项目。2010年10月,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栾川博士后流动工作点,为栾川县“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县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千亩华中五味子种植示范基地,可带动100户林农每年户均增收1万元,核桃选优、珍稀树种开发、基质育苗等合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与此同时,我县还广泛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举办培训班对全县林农进行免费轮训,三年来,已累计培训林农9万多人次,为科学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兴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县设立了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特色农林产品创品牌、拓市场,无核柿子、连翘、五味子等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莳王醋业柿子醋饮品、猕猴桃、百合汁等系列饮品、君山制药五子衍宗丸、消食健胃片、福记山寨土鸡蛋等产品先后荣获绿色食品、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山茱萸标准化示范县”、“华中五味子标准化栽培技术”等认证工作已上报国家审核。特色品牌集群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栾川农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引领栾川林下经济效益不断实现新提升、新发展。
我县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林上采、林中游、林下养、林间种、林边加工、林外销售”,坚定不移走林下经济立体发展之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9.9亿元,其中11.735亿元来自林下产业经济,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我县荣获了河南省首个生态县称号,生态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林上采、林中游、林下养、林间种、林边加工、林外销售”的立体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广大林农的普遍拥护。
在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展老区产业经济,同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一样,各级党委、政府是主导,老区人民群众是主体,产业经营实体是主角,老促会只是发挥其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发展、及时发现反映情况推动进程的职能作用。
以上是我县老区近些年依据栾川特色,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些不成熟做法和粗浅体会,我们的工作和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次会议在栾川召开,是对我县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老促会的指导下,按照去年我县制定的产业化规划,积极促进政府及各部门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发展老区产业经济,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