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老促会的要求,按照洛阳市老促会的部署,我市老促会从去年9月开始,至今历经10个月,初步拟出了《偃师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一稿。全书含7章18万余字,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史料严谨、通俗易读、可借鉴、可传承的特点。初稿卷首依次为:领导题词、彩色照片、编委会名单、序言。全书共7章,依次为:综述和老区之源、抗战风云、三次解放、革命故事、老区人物、彪炳千秋、老区新貌,卷尾为编者的话和后记等。在编纂此书过程中,得到了洛阳市老促会、伊川县老促会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帮助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2017年9月7日,我市老促会召开会长办公会,研究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工作。会长丁朝龙就编纂指导思想、编委会组织和广集文稿、经费保障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当天就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将《偃师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出版经费列入2018年度财政预算的请示。市政府领导批示同意解决。编委会主任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武周担任,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谢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宏伟,市老促会会长丁朝龙为副主任。编委委员由市委宣传部长、市财政局长、市志办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民政局副局长和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人员组成。
二、广集文稿,从村做起
为了广泛收集资料,使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内容更加翔实,在提高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基础上,按照中国老促会去年6月份提出的要求,通过走访、电话联系、利用网络等形式向偃师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发出了征稿通知,希望各位学者和关心老区的有识之士挖掘提供稿源。至2018年2月份,共收到资料120余份。为了不遗漏掉每一件史料,我们把全市80个老区村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史实进行细化,以史迹简介的形式在书中对每个老区村进行了介绍。一是为了编纂工作服务,二是让各老区镇、村知道革命史,传承革命精神。
三、优化结构,重点取材
在全书的结构布局中,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可读性、纪实性,把准确二字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把朗朗上口、便于传颂,一看就明作为工作出发点,成书可供干部、教师宣讲,不仅仅是作为资料进行保存。考虑到我市以前出版的一些丛书的局限性,结合偃师实际,为了达到宣传我市在革命斗争时期那一段光荣历史的目的,这次书中重点在“红偃师”、“小延安”等文章介绍方面下了功夫,这其中有皮定均、方升普的回忆录,有众多的革命故事,分门别类地进行重点介绍,不千篇一律。为了整理“小延安——肖村”的材料,我们走访到大口镇敬老院郭三妮院长,郭院长把他在1969年清理阶级队伍后期从垃圾堆中捡到的,通过整理的三本党史资料献了出来,给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深入基层,带情求索
我市编纂革命老区发展史这本书,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偃师县组织史资料》、《偃师县党史资料》、《偃师县志》、《偃师市政协文史资料》、《洛阳革命故事选》、《偃师名人传略》、《丰碑永恒》等资料,同时,又进村入户,走访了许多有关人员。为了资料准确,我们经常深入山区找人座谈求证。
收集史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去年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之时,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一烈士墓碑倒地,随即用铁锨挖、用镐刨,用绳拉,将倒在地上的墓碑竖起。墓碑上字迹不清,我们不顾寒冷手捧积雪将字迹擦干净后拍下了珍贵的照片。还有一次,因为路况不好,我们步行了几里路,站在野外寒风中抄写碑文,身子被冻得透心凉。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每想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偃师的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我们心中总觉得有一团火在燃烧,工作越深入,对先烈们的敬畏越强烈。当我们在整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刘庄阻击战十二勇士光荣牺牲的事迹时,编辑同志掉下了眼泪,立即商量建议市领导在该遗址处立座纪念碑,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五、初稿甫成,广征意见
2018年5月14日,我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稿二次整理后第一稿装订成册。之后,我们将初稿呈洛阳市老促会领导审定,收到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第三次整理后,又印制出20余本,于5月23日呈送偃师市委、市政府领导、编委会成员和各位编辑审阅,请他们在一个月内提出修改意见,把修改意见传送给我们或进行当面座谈。目前多数已经反馈,对书稿修改有很大帮助。
以上是我市在编纂革命老区发展史工作中的体会。虽然有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编写史书专业性较强,我们能力欠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和掌握的资料有限,遗珠漏玉之憾在所难免。此外,在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工作中,我们感到上级提的要求比较宽泛,建议国家、省市各级老促会及早拿出编纂具体要求,分清责任,以免事倍功半,不走弯路,从而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