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正村乡革命老区古村
一、基本情况
古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浅山丘陵地区,距县城12公里,位于一个天然小盆地内,全村有三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共 524户1900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村内交通便利,正白公路贯穿而过,东临李仓路、西接新峪公路。
二、革命老区的由来
古村这片热情的土地曾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事要地发挥着过重要作用,这里铭刻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诠释着前辈的高尚操守,记录着革命前辈为解放洛阳立下的卓越功勋。
1937年爱国人士傅东岱,赵文甫从外地回到新安县,组织社会上进步青年和有识之士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古村姬瑞全在新安读书,得知消息,与学友范人瑞、胡健等积极参加,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讲,唱革命歌曲,演话剧的形式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影响很大,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激励了一批先进青年投身革命。古村人民在姬瑞全抗日救亡宣传的影响下,当时这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先后有师希林,姬绕子、姬书光、郭文光等20位同志带着父母的希望,乡亲们的重托参加了革命战场上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徐宝珍、姬绕子、李和尚3位同志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李合书、王先智、王桂英3位同志在战场上负伤,成了残疾,其他14位同志在战争年代也立下战功。姬瑞全同志1938年9月离开家乡奔赴延安,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 1956年因病逝世,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年仅42岁。
1941年6月,国共和作的时期,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率部在古村驻扎一年多时间,1942年11月国民党三十六集团军司令员兼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又率部到此驻扎三年多时间。
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全面反攻。陈庚、韩钧诸将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先后解放新安、渑池、宜阳等县,准备进攻洛阳。九月十日,国民党整编15师师长武延麟亲率六十四旅五十一团沿横新公路进犯新安东北,企图截断南北交通要道,牵制解放军南下解放洛阳,为了扫除障碍,排除后患,我人民解放军九纵二十六旅奉命在中岳一带消灭敌人。古村离中岳十余里路,在战场范围之内。由于敌人负隅顽抗,我军屡攻不下,为了分散敌人的力量,达到各个歼灭的目地,我军以部分兵力采取佯装退却的方式,把一部分敌军引诱到尚庄村北的一片坟前,埋伏在坟场中的解放军战士迅速出击截断敌人后路,与前面佯装退却的解放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这伙敌人全部消灭。另一部分敌人被引诱到学凹,解放军利用有利地形,迂回包围,把敌人压逼到学凹公路边丁字形的山沟里,劝降无效后,我军利用路边沟口有利地势,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敌人死伤残重,深感末日来临,梦想用夜幕掩护向洛阳逃窜,在横水驻扎的解放军得到情报,迅速出击,在敌人脱逃路上激战三个小时,生俘敌军师长武廷麟,消灭了全部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中岳之战胜利了,为解放洛阳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我军也有很多战士受伤,牺牲了不少同志。当时,古村天宫寺是中岳战役的后方医院,全村的青壮年群众都积极参与到抬担架、救伤员的工作之中,女青年们给伤员送茶送饭,救护伤员,但是还是有八位伤员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了,古村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把他们安葬在天宫寺两边的麦田里。如今,每当清明,古村群众就会来到烈士墓碑前,缅怀先烈。
1947年9月中旬,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李哲人到窨头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归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领导,会上宣布:刘道安任太岳五地委书记,邵文杰任宣传兼组织部长,张超任组织科长;贺崇升任太岳区五署专员,张云生任副专员;郭庆祥任太岳五分区司令员,刘兆先任副司令员,政委刘道安,副政委丁荣昌,参谋长张振华,政治部主任李俊生。太岳五分区成立后,从太岳调来五十一团和五十二团由分区司令部指挥。太岳五地委成立于窨头村,随着形势的发展,先后迁至山窝、三王庄、洛宁、渑池等地。
1948年,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政治部驻扎入古村开展工作,当时地区下辖洛阳,孟津、偃师、新安、宜阳、洛宁、绳池、陕县八个县。 1949年冬洛阳大局稳定后,地委才迁至洛阳,时任地委书记刘道安,专员贺崇升,司令员郭庆祥的办公用品,至今仍被古村人民珍藏着。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历史的足迹已过多年,但老区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战火年代的奋斗精神。近年来、古村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老促会的指导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取得了又一次胜利。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观。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安装了饮用净化设施,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户户通上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建成了亮丽的文化大院和超市,建设了花园式的学校和村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突出。近年来,古村不断加大发展种殖、养殖业力度,培育树苗20亩,栽植苹果树30亩,种殖药材10亩、各类蔬菜80亩, 计划100余亩的核桃基地已规划结束;发展养鸡专业6户,存栏60000只,养猪专业20户,存栏1800头,养兔专业18户,存栏2000只,村民收入逐年上升。三是革命老区精神得到良好传承。今年7月,古村投资11万余元,修建了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厅,旨在进一步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土地的时代变迁,引导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以此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更加突出的成绩,不辜负革命前辈的重托,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艰苦奋斗 克服困难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正村镇古村革命老区村简介
国共合作时期,1941年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刘茂恩为抗日驻防古村一年多。1942年11月,国民党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接访,驻扎三年之久,意在防范黄河以北的日军南下入侵。
1945年3月25日我八路军六支队政委兼队长涨范同志在中岳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长李子放、县委书记赵天锡、黄河支队司令员刘兆先等同志部署在中岳、北岳一带消灭日寇的作战计划,并决定把后方医院设在古村。
次日,全歼伪军一个中队300余人。日寇一个中队400余人。缴获了所有武器装备及车辆战马,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人民兴高采烈纷纷报名参加革命;同年本村村民姬瑞泉、王尚斌、姬绕子、姬书光、张保仁等一批批热血青年纷纷舍弃一家老小,告别父母妻儿奔赴抗日第一线,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1947年人民解放军全面反攻。9月10日国民党整编十五师师长武庭麟亲率六十四旅两个团,及一六七率五十一团沿横新公路向新安东北进犯,企图截断解放军南北交通要道,并西进以解陕、灵被困之敌。人民解放军九纵六十二旅奉命在尚庄、中岳、许洼一带激战十余小时,全歼敌人一九一团,并生俘其正副团长,战役之胜利为解放洛阳巩固豫西解放区奠定坚实基础。
古村古刹——天宫寺(现古村小学),战争时期,作为解放军后方医院,救治了大量解放军战士和当地民兵;其中八名解放军战士由于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献出他们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的生命,至今安睡在古村这片热土上;每逢清明来临,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师生都会自发的来到烈士幕前缅怀先烈,告慰英灵!
1948年2月五地委书记(刘道安)、五专署专员(贺崇升)、五军区司令员(刘兆先)、进驻古村一年零七个月,指挥八个辖区(洛阳、偃师、孟津、洛宁、新安、渑池、宜阳、陕县)的革命斗争。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当地驻军和群众打成一片,充分体现了鱼水情深,当部队撤离时呈现出一幕幕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
一九四九年冬,豫西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区迁至洛阳,各县县政府在解放后相继转任迁各县办公。
解放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关怀和支持下,水、电、路得到逐步修建;农、林、牧不断稳步发展;古村革命老区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到了修复和兴建,为教育下一代,不屈不挠的老区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依靠勤劳的双手,争取把老区建设的更加美好,为和谐平安的古村做出更大贡献!愿老区的明天更璀璨!
简介
革命老区古村村位于新安县正村乡西南,全村1900口人,15个生产组,三个自然村,村址自然条件优越,座落于邙山脚下,金水河畔,群山环抱,东临新仓公路,西临新峪公路,正白公路贯穿村中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是一个天然小盆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军事要地。
古村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块热土上演绎着历史风云,时代传奇。1937年11月,傅东岱、赵文甫(新安五头人),张金翼、安晨组织救亡宣传队,在新安县组织有识之士和进步师生,以范人瑞、姬瑞泉(新安正村村古村人)、林彬、胡健(仓头乡运水人)等人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宣传的主要形式有:大会宣传、街头集会、演讲、组织工人罢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办墙报、唱歌曲、演话剧等在社会上、群众中影响很大,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
1947年9月,我解放军为解放洛阳,挺进中原,陈(陈庚)、谢(谢富治)大军九纵六十二旅的中岳之战,后方医院设在古村天宫寺(现古村小学),当时有八位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在后方医院抢救中因伤势过重而牺牲,这八位烈士至今还长眠在古村。每当清明来临,老区人民和广大师生都会来到烈士碑前缅怀先烈。
1948年2月至1949年冬,洛阳刚解放,时势尚未稳定,洛阳地区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古村,办公地点就设在古村姬家祠堂(现古村文化大院)领导豫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49年冬,洛阳五地委,五专署迁往洛阳。
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14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在1941年春中条山失守后驻扎在古村村,11月换防国民党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率部接驻古村至1944年4月,1944年5月在洛宁对日作战中,李家钰被飞机轰炸,中弹身亡。
历史的足迹虽已过去,但老区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片热土来之不易,它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珍惜。为此,我们老区人民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扬老区精神,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老区人民团结奋进,老区面貌焕然一新 ,修复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区旧址;花园式学校的建成为子孙后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标准化的村双委 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同时建立了机井房,铺设沟东片吃水管道工程;硬化村村通水泥路面;架设修路 交通设施;架设高标准的农网改造线路,新增配电设施;新建村级文化大院,增添文化、娱乐健身设施,村里还发动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改变了农业的种植结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尊老爱幼、发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村风民风,村里每年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改变了村里社会风气。鼓励致富能手,促进经济发展。村里还把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列入了村双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有安排,有实施。老区的生产生活等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忆往昔,望未来,老区人民正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聚精会神搞经济,群策群力谋发展,把老区建设的更加美好,老区古村——会像一颗明珠闪烁在新安大地。
姬瑞泉

(曾用名姬新波),生于1914年3月,新安县正村乡古村人,1937年在新安县读书,十一月傅东岱、赵文甫等人从新安县组织社会有识之士,师生谈论国家形势,胡健等师生积极参加,在全县和各区完小开展抗日宣传,宣传形式有大会宣传、街头演讲、贴标语、散传单、罢工、办墙报、唱歌曲、演话剧,在全县影响很大。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第三批赴延安学习,毕业到东北任胜利报社主任,1948年4月到内蒙古会浙里木盟县政府任县长,1949年3月中央组织部干部南下集中学习培训,5月进山海关,6月到江西新丰县任县委书记,11月到广东省工业总公司任总经理。1952年9月至1954年5月任广东省副省长,1956年9月因病在广州病逝,享年42岁。
王尚斌,

生于1925年1月,小学文化,194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847年10月——1959年8月分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79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68年7月——1969年12月由县委派到本村任村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带领我村群众发展经济田——毛竹60亩,牡丹90亩,架设高压线路3000米,1970年5月返新安县6562师任连长(正局级);1975年——1979年担任新安县县委副主任、主任。
毛安正,

1923年生,初小文化,1949年 参加工作, 后曾任正村公社党委委员、副书记、副社长等职。
革命老区古村豫西地委 、五专署、五军区、主要领导
五地委书记 刘道安
五地委专员 贺崇升
五地委副专员 张云生
五军区司令员 郭庆祥
五军区副司令员 刘兆先


王学斌,1916年6月出生,初小文化,1948年7月入党,1949年4月——1951年2月任古村村支部,在上级领导下,广泛开展民主运动。加强干群关系,打击坏人,提高人民觉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林玉钦,1916年出生,初小文化,1950年10月入党,1951年3月——1955年2月任古村村支书,在任期间,组织群众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光华合作社。
姬书盘,生于1918年3月,初小文化,1950年1月入党,1948年——1950年3月任农会主席,1955年3月——1959年11月任古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大搞水利,建水库一座,坡池23个,水屯87个,井379眼,水车36部。
王文远,生于1926年10月,初小文化程度,1954年6月入党,1962年3月——1965年4月任古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王世明(后地村人)任大队长。王文远在1965年4月——1990年10月任古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书记,在职期间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对农村实行整顿、巩固和提高。
郭文兰,女,生于1936年2月小学文化,1958年2月入党,1967年8月——1975年4月任古村支部书记,文革期间,发动群众,架设高压线路3000米,修水塘4个,建排灌站一个,铁加工厂一个,建砖窑12孔。
郭文献,生于1940年5月,小学文化,1973年入党,1976年1月——1980年12月任古村党支部书记。在职期间,带领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平整土地400亩,大搞水土保持。
姬瑞斌,生于1952年12月,初中文化,1975年2月入党。1981年1月——1983年3月任古村党支部书记。1986年11月——2002年5月任古村村党支部书记,在职期间,为村里建校舍一座,完善农网改造,大搞吃水工程,发展烟叶560亩,林果业300亩,发动群众拉料铺设路基2公里。
聂振法,生于1958年1月高中文化,1980年入党,1984年1月——1986年11月、1999年10月——2000年5月担任古村党支部书记,在职期间,建水库坝转石桥一座。实行农网改造,大搞农田建设。
王玉炜,1950年出生,1969年入党,高中文化,1977年3月——1983年底任民兵营长、支部委员。1984年1月——1986年10月任古村村长,在职期间,率领群众清理宅基,计划生育,修建上道水库桥一座。
姬瑞贞,生于1944年1月,初中文化,1987年入党,1965年3月——1966年11月任古村学校民师,1966年12月——1975年4月任古村、后地、金溪三村合并大队会计。1975年5月——2001年11月任村主任、会计、副支书。2006年8月至今任古村支部委员,在职期间,领导参与初期架电,农田平整,发展烟叶,林果业集资建校等各项工作。
郭书营,生于1951年1月,初中文化,1993年5月入党,1986年12月——1995年8月任古村副村长、村长、支书等职,在职期间,集资建校,建吃水工程两处,发动群众拉料铺设路基2公里。
毛新院,1963年出生,2003年7月入党,初中文化,1999年2月——2001年6月任古村村长,在职期间大搞农田建设。
逮文龙,1943年10月出生,1995年6月入党,1999年2月-2001年12月任古村副村长、村长,在职期间,,搞好统筹粮受交工作,,农网改造工作,建下坑桥一座。
王世华,19153年5月出生,1973年10月入党,2001年12月-2004年12月任古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在在职期间,搞好农业税收交工作,修缮学校,硬化正白水泥路面2公里。
李志斌,1942年出生1955年入党,1985年-1990年底任古村村委委员,2001年11月至今,任古村村副书记、书记、委员,在职期间,铺设水泥路2.3公里,发展种植业。
毛克通,1955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2005年4月-2008年11月任古村村主任职务,在职期间,硬化水泥路2.3公里,建新村部一所,修复上道吃水工程。
姬长鸣,出生于1964年2月,高中文化,2003年7月加入共产党,2006年5月至今担任古村村党支部书职务,在职期间,发动群众捐款6万元,完善村修路工程。投资80余万元,修复豫西五地委、五专属、五军区旧址,建村委办公楼,建吃水工程,修建学校,修建文化大院,铺设沟东片道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搞好新农村建设,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师海霞,1964年11月出生,高中文化,2003年7月入党,1993年5月至今,分别担任古村村计生专干,妇女主任、村会计,在职期间,响应上级号召,做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的本职工作同时,配合村双委做好新农村工作。
王路子 1965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2008年11元至今担任古村村委员,在职期间,做好民调工作,完成新农村粉墙和文化大院修缮等工作。
编后语
纵观我村历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及历届村干部的革命业绩,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儿女,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挺身而出,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为我们国家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和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我们要学习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献身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此鼓励人民,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继承老区光荣传统,使之代代成为民族栋梁,为国争光,为老区人民争光,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前辈的英雄事迹为启迪,努力工作带领全村人民,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新农村建设,跨越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古村村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