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老促会工作安排,5月10日至30日,栾川县老促会由会长郑乐仁同志带领老促会及教育局负责人,深入革命老区狮子庙镇、白土镇、秋扒乡等11所学校,就老区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组织县编制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负责同志,以及乡镇领导、中心学校负责人、中小学校长、教师、村干部、学生家长100余人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进行座谈,发放了调查表,汇总了有关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在校学生59345名,在职在编教职工3314人,特岗教师170人。其中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6026人,教职工45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083人,教职工219人;普通初中16所,在校学生12757人,教职工1053人;普通小学134所(另有4个教学点),在校学生26054名,教职工1605人;全日制幼儿园29所,在园幼儿12425人,幼儿教师12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85人,教职工2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硬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城乡教师编制“倒挂”,山区学校教师“总量超编”、“实际缺编”、“年龄老化 ”等问题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和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全县绝大多数村级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已大为改观,接近标准化的校舍,桌凳等教学设备也都添置齐全,使得“人人有学上”已成为现实,但是受师资力量及软件配套等方面的限制,“人人上好学”短时间内还很难解决,主要表现在:
1.教师总量上“超编”,实际使用上严重“缺编”。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农村学校虽然学生总数总体减少,但年级数不减少、班级数不减少、教学科目不减少,相对师生人数比例来说,按照省定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小学教师按照1:25的师生比,我们县的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上超编,但实际不够用。如:秋扒乡鸭石村完小,该校现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76人,按照省定编制标准,该校只能安排3名教师,而实际上面临教师严重不足的困难,因为缺乏专业教师,该校体、音、美、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无法正常开设。
2.民师转正教师比例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1991年至2000年民办教师转正的,这部分教师到现在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知识根底较差,教育教学水平较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落后,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我县狮子庙全镇现有中小学教师129人,其中,98人系民办教师转正,平均年龄超过52岁。由于山区教师编制额少,造成一人多岗,超负荷工作,致使教学质量与教师健康都得不到保障。在一些村级小学,如狮子庙东羊道小学14个学生(其中5个学前班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一人执教30余年。教师个人或家中一但有急事,学生就得上自习或者干脆放假。由于长期“连轴转”,教师健康状况堪忧。由于教师紧缺,教学课程安排不过来,有些患病老教师只好带病上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学校“复式班”并存。
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落后村完小生源急剧减少,班额严重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但是目前还不能撤并;而镇(乡)中心小学、中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学生生活服务用房十分紧缺,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寄宿就读需求。据调查,我县小学班级数量为892个,而其中学生数量较少的“非标准班”就高达638个(标准班为每班45人),其中30人以下的班级就达到475个,绝大多数都存在于乡村学校;部分镇区和县城小学则存在60人以上的“大班额”。生源减少与人满为患现象并存,矛盾突出。
(三)实行寄宿制是趋势,寄宿制学校建设亟待引起重视。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随后在教育资源、户籍等方面将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调整策略代替,推进教育资源的集中整合,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山区教学布局调整的趋势,将长期共存。当前,我县中小学寄宿学校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老化,食宿条件差。当前我县寄宿制学校多为校点撤并后改造的,接收学校要增加校舍、配备教师,却没有相应的资金追加和教师的补充,根据现有政策学校又不能收费,接收学校只好将原来的老教室简单改造,建成学生宿舍,由于面积狭窄(人均不足2平方),通风条件差,学生取暖、安全、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寄宿生一旦出现问题,则是群体性大问题,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2.缺乏专业的寄宿生活老师。小学生寄宿制管理是个细致活,讲究细心和安全,比如,小学生自理能力差,需要老师帮助盛饭,要照看学生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喝开水时要给学生调好水温等。由于山区教师紧缺,所有的寄宿制小学都没有寄宿生生活专职管理人员,没有卫生室。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工作量增大,除担任教学外,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学生的吃饭、睡觉、安全、卫生、就医、疏导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加重教师身心负担,因此,也难以保证寄宿生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3.缺乏活动场所和配套娱乐设施。很多寄宿制小学文体活动场地和器材缺乏,学生课外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学生放学后或者晚上等课余时间没地方玩、没文化娱乐项目,学校也担心孩子们出意外,只好让学生继续上课,这样孩子们一天大部分时间在上课,没有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的机会,长期“圈养”在学校,容易形成自闭性格和厌学情绪,给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四)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容易加剧城乡两极分化。
调查中发现,尽管农村经济条件差,但是农村广大家长对办好学前教育需求旺盛,家长们认识到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和初中。同时,作为山区中小学而言,本来就生源紧缺,如果孩子们在当地没有好的幼儿园,转到镇区、县城或其他条件相对好点的幼儿园,那么他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村上小学。这样,由于村级幼儿园建设的“短板”,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农村和城镇教育两极分化的进程。学前教育经费从未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一般是占用义务教育经费。目前,我县各乡镇幼儿园建设也参差不齐,只有7个乡镇建立了乡级中心幼儿园。同时,由于幼儿园建设不配套,农村家长只好舍近求远,到镇区或县城陪读陪学,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我县的多数民办园、个体园不具备办园条件,在安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漏洞。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安全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几点建议
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虽然不可或缺,但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权益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一)积极稳妥,逐步解决教师问题。
1.多方联动,积极向上反映和争取,调整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虽然教师缺编在全省是共性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是山区县,这种问题更突出、更普遍,全县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编制、教育部门和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机会向上级争取和反映,建议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尽快拿出新的教师编制方案,解决城乡教师编制倒挂的遗留问题。教育、编制等部门更要深挖政策机遇,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指标等方面的支持。呼吁省市政府尽早出台相关政策,调整老区教师编制少的问题。
2.提高农村偏远老区教师待遇。在政策制定中给老区教师以倾斜。提高边远老区教师特殊津贴的标准,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等措施,探索引入按条件艰苦程度加分机制,在评聘中高教师级职务时老区教师优先,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3.探索教师退出机制。我县大部分55岁以上民转公教师,实行提前退出编制和岗位,然后由政府或社会资金弥补其提前退休的工资差额部分,这样一方面腾出编制补充新教师,另一方面以防止民转公教师批量退休,造成教师断层和青黄不接。
4.建立大学生储备制度。由人事劳动和教育部门牵头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储备机制,建立栾川籍师范类大学生人才库,吸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老区学校工作,新招聘教师和支教择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安排到老区偏远乡村缺编学校任教。要探索预留编制、提前引入社保机制等办法,吸引并留住优秀大学生资源。
(二)加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1.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现有寄宿制学校的经费补贴,变“撒胡椒面”为重点投资。二是考虑到寄宿制学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和生活双重职责,县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有寄宿生的学校招聘一批陪护过夜住宿生的生活老师,让任课老师晚上能安心休息,专心做好教学工作。三是完善寄宿制学校体育场、文化宫等文体娱乐设施。
2.做好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出台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住、行的标准和制度,并尽快把吃、住、行标准化建设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进行评估验收。今年,经县老促会向上争取,国家扶贫基金会“筑巢行动”,将为我县提供90万的资金,为两所完小建设两栋寄宿生宿舍楼。
3.关注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由政府筹措资金为寄宿生聘任生活老师,可引入团委、妇联等社会力量和大学生志愿者,为学校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充实学校文化内涵,改善校园文化品质。
(三)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实现教育强县目标。
要建立贫困生帮扶绿色通道,加大对老区贫困生的扶持力度。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每个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扶助贫困生;妇联、团委等社会团体要搞好春蕾工程等,开展一对一帮困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助学基金,给每个贫困生适当补助,以确保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教育强县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