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TOP

吉利区柴河村自主创业典型调查
时间:2012-08-10 14:53:57 作者:吉利区老促会 【
吉利区柴河村是我区的一个老区村,全村93户312人,人均土地3亩。全村共4各自然村,四个村民组分属四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距三、四里,自然条件差,近几年来,在村双委的带领下,村里走上了致富路。
一、选配好“双强”领头人,带动走上致富路
年仅36岁的赵清理是当时吉利乡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最早一个靠种植和养殖致富的支部书记。1991年从部队复员后,受过部队洗礼的他,靠着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心钻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中去,决心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当时的柴河村班子瘫痪,干群关系紧张,旅游区名声虽大,但效益不好,4个自然村村民组长没人当,电费没人收,村民吃水、照明都困难。由于他致富有想法,有闯劲,1999年,赵清理以99%的选票当选为柴河村党支部书记。自从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几年来,他通过在岭区种植西瓜、蔬菜、养殖土鸡等项目,使自己首先致富,并带领柴河村群众共同致富。1991年时,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现在柴河人均收入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区电视台多次报道了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他本人多次获得吉利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星火带头人”,洛阳市“青年致富标兵”的称号,2002年获吉利区首届“杰出青年”称号,他是吉利乡“双强”党员的领头人,他托起了丘岭的一片天。
二、扑下身子,干出样子,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自从配好配强村双委班子后,村双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支部和村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全村的经济发展大计。在讨论中,大家深切的感到,柴河村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具有革命传统和英勇斗争的精神,这不仅是我们国之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村的精神财富。只要认识统一了,村民就会支持。
“要想富,先修路”。柴河村四个村民组分属四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距三、四里,道路坑坑洼洼,制约着山村经济发展。村双委一方面找上级领导寻求支持,另一方面走村串户作群众思想工作,动员群众集资出义务工。经过多方努力,筹资5万余元,开始了田间道路扩宽和自然村之间路面硬化。施工期间,村双委干部和群众一道挖土方,摊灰渣。晚上怕材料丢失,村干部总是守在工地上,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应时饭,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修通一组、二组柏油路2500米、三组水泥路面1000米,扩宽田间道路3200米,彻底改变了行路难的状况。
当时,在柴河村有这样的顺口溜:“一组吃水如吃油,二组吃水到深沟,日日盼着天降雨,盆盆罐罐摆院里。”这足以说明群众吃水是多么困难。村双委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决定:“一组打机井,二组建水塔,年底一定要让乡亲们吃上自来水。”
决定做出后,群众想不通。一组居住在山顶上,根本没有水源。”早在六十年代,政府曾经拨款帮助一组打过一眼机井,结果以失败告终。村双委干部偏偏不信邪,以前打井不讲科学,现在要用科技手段找到水源。经过聘请监测地下水的专家科学论证,经多方测定,找准方位,在由党团员组成的打井小组的日夜奋战下,打到180米深的时候,终于打通了地下河流。打井工程竣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涌上山顶,把井围的水泄不通。哗哗的自来水不仅流进了全体村民的家里,也流进了他们干渴的庄稼地,灌到了群众的心眼里。通过几年的奋战,柴河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三、致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要想带领群众致富,仅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不够的。柴河村位于吉利区西北部,属丘岭地带,自然条件差,水利设施差,农民原来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耕地处于靠天收状态,只靠“割麦种谷”成不了大气候,农村产业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才是路子。发展思路确定后,在村双委的带领下和引导下,柴河村民又走上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的致富路。
(一)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村双委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科技知识,有的聘请科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养殖技术、有的参加各级科学技术培训班、有的通过农村文化大院收看科技致富信息,村干部带头学习科技致富本领,并通过学到的本领率先致富。村干部带头起到了示范效应,全村群众根据自己的所长,也加入到了学习致富本领的队伍中。
(二)引导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发展果树。种苹果、山楂,果树间套种草莓,全村发展到270多亩,仅此一项村里年人均增收1028元。二是筹建日光温室大棚。在发展果树尝到甜头后,柴河村双委干部预感到了果树面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机,经过考察,把目光瞄准了大棚蔬菜立体种植上,在柴河村的带动下,治戍、北陈、南陈、马洞等村先后建造了300个日光温室,全区大棚面积达800多亩,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三是推广种植旱地西瓜、反季节蔬菜。村双委干部主动垫资为村民买种子、地膜,发展旱地西瓜150亩,一亩净赚3500元。2001年,此项种植技术在全区推广,金娥、韩庄、郑庄、上柳等村,一下种了200多亩,这一年全区西瓜增收80多万元。同时,村民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也捷报频传,抗热白菜、春豆角、美国西芹等反季节蔬菜亩产量超万斤,每亩收入超过2000元 。四是发展绿色养殖。村双委根据柴河是个丘岭村,村内到处到有荒山,荒坡、沟内、坡上到处都有青草,上级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不准套种庄稼,却能和牧草套种,决定发展养殖绿色土鸡,动员全村村民搞土鸡养殖,并通过建立青山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购鸡苗,统一养殖技术,统一回收鸡蛋销售,统一回收成鸡销售,统一饲料供应,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保证了最高价回收,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追求了利益最大化。带动150户分别养殖2000只笨鸡,每户纯收入3万元,总规模达到32万只,总销售收入520万元,实现了养殖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通过几年努力,柴河村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柴河村成为吉利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成了全区第一家科普示范基地。实现了种地机械化,家家通电话,户户通闭路,银行有存款,手里有零钱花,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群众合作医疗达到100%。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 锦屏岭下的领头人——吉利区送庄.. 下一篇搬迁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路..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