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重心,县老促会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本县老区乡(镇)、村进行全面调研。按照市老促会的要求,确定了车村镇的龙王、天桥沟村,闫庄镇太山庙村为本会的脱贫攻坚联系点。通过一年的工作,三个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贫困村脱贫的规划情况
按照中央到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的战略部署,嵩县提出到2019年全县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排出了进度,列出了规划。全县共16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现有贫困村95个,从2016年起,分四期达到脱贫目标。其中,2016年脱贫24个,2017年脱贫24个,2018年脱贫24个,2019年脱贫23个。全县58个老区村,占310个行政村的18.7%;18个老区贫困村,占全县95个贫困村的18.9%;18个村逐年脱贫的进度分解为2016年6个(2860人),2017年4个(2140人),2018年4个(1940人),2019年4个(2100)人,并且于2019年年底前政府兜底解决脱贫1753人,确保2019年18个老区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结合县情,采取的主要脱贫措施为: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扶持发展特色致富产业脱贫;通过扶持搬迁脱贫;加强教育扶贫,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逐步切断贫困代际延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设施,兜底解决特别贫困的特殊群体。
二、关于联系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2016年安排6个老区贫困村脱贫,分别为车村镇天桥沟村、龙王村、两河口村,木植街乡坪地村,闫庄镇太山庙村、乔沟村。县老促会重点联系的3个老区村龙王、天桥沟、太山庙均列入2016年脱贫之列。
该3个联系村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太山庙所处的闫庄镇系浅山丘岭地区,常年以来,人们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由于天旱缺雨,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收成多是望天收。该村面积16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489户1960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人均近1.28亩。除了历史以来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红薯,近些年发展经济作物,扩大了花生、烟叶、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养殖业方面,有养牛、养羊、养猪,但规模较小,未成气候。当地虽受外部经济发展大浪冲击,但跃跃腾飞的态势尚有待形成。
天桥沟村、龙王村居于白云山、木札岭林业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之中,空气清新,宜居宜游,虽山峰重迭,却与外界通透,信息灵便,发展的步伐在人们孜孜耕耘中不断加快。
天桥沟村西临白云山,东望木札岭,整体海拔8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0%,311国道穿村而过。目前,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水美乡村。随着自驾游营地落户接待客人,发展乡村旅游的气氛愈加热烈浓重。全村7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310户1130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0亩,人均0.76亩。伴随车村地区旅游大开发的深入,该村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已建成农家餐(宾)馆36家,餐位600个,床位450张。
龙王村位于车村镇东,木札岭景区怀抱之中,311国道、临木路相交于此。全村面积15.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耕地950亩,人均0.8亩。辖8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共有338户1196口人。经过10年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现拥有农家宾馆128家,床位5600张。2015年被河南省旅游局评为省级旅游专业村,洛阳市授予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目前,该3个联系村脱贫攻坚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到位。通过“回头看”,进一步对照政策和标准逐户审查,贫困户均已建档立卡,落实到户到人,并制定了脱贫措施。
太山庙村建档立卡未脱贫123户,481人,占全村户数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5%和24.5%。其中一般贫困户91户392人,低保、五保贫困户分别为30户87人、2户2人。在回头看活动中,村里动员赵胡保退出贫困户,而将赵建伟纳入了贫困户。赵胡保系该村东洼组村民,全家7口人(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及两个孙女1个孙子)。三世同堂虽说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大,日子有些贫困,但这几年,儿子开办了粮食收购门市,收入慢慢多了,手头宽余了,又买了车,更方便做生意。根据他家的情况变化,对照贫困户的认定标准,便动员其退出了贫困户。赵建伟是君王沟组村民,今年46岁,因身患残疾,缺乏劳动能力,是村里的低保户。虽然他原已享受政府照顾,但依据贫困户新的认定标准,又将他纳入贫困户范围。了解村民们意见,这一进一出,村民们都认为出进合理,符合政策和标准。
太山庙村依据本村坡岭地多的自然条件,村里确定了以养牛为主导,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为辅助,外出务工为重要增收途径的脱贫工作思路,带领村民合力攻坚,力争早日脱贫。村民王喜楼,38岁,丈夫去世后,她一人带着4个孩子生活,还得供孩子上学,家庭十分困难。包村干部就建议她养牛,既可享受政府到户增收补贴5000元,减轻投资压力,又能照顾家里,又能栽种管理皂刺,扩大收益。依此每年可增收万元以上,达到脱贫目标。
天桥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64人,占全村总户数总人口的10%和6%。其中因灾致贫1户2人,家庭负担大2户13人,缺资金1户4人,半劳力4户15人,低保五保贫困户分别为8户14人,16户16人。
该村扶贫脱贫规划中突出以开发旅游业为主,实施旅游带动。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村民旅游富民、多业创收的创业奋斗意识;二是开发旅游项目扩大就业门路;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吸纳更多农户从事旅游事业;四是旅游资源入股、房屋参股增加收入;五是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六是开展技术、知识培训,通过技术和电商扶贫。村里还根据特殊群体和个别农户的实际情况,想了多种办法,为他们提供从业平台。首先是组成卫生清扫队负责村里的道路清理,使22位年长体弱的贫困对象老有所为,既有了收入,又保洁了村容村貌。其二是免费提供经营场地。朱世明老人擅长竹编,就让他到村里建设的自驾游营地摆摊,现场编织竹子工艺品,增加收入。仅此,老人今年净增收入3000元。其三是帮助村民王涛安置老人。他家居住偏僻,母亲又有残疾,守住农田种庄稼收入少,顾不住全家生活。村里协调让他将母亲送到镇敬老院奉养,使他可以放心地放开手脚外出务工,打开家庭收入门路。
龙王村建档贫困户44户113人,占全村总户数总人口的比例为13%和9%,脱贫途径为从事运输业1户(5人),经营旅游产品1户(3人),开设农家宾馆3户(11人),从事养殖业1户(6人),种植中药材21户(69人)。另外五保憨傻痴呆17户19人,由政府负责兜底解决,实现脱贫。
三、达到脱贫目标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要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从整体上讲,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首先是党委、政府重视。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两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里的《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同时,为全县95个村支部配备得力干部任第一书记,其中有18个村是老区村,占全县老区村的31%,加强了党组织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天桥沟村支部第一书记陈占元同志,是省旅游局干部。上任以来,他离开条件优越的城市,离别温馨美满的家庭,扑下身子一头扎进深山农村,忘我投入工作。春节期间,左邻右舍都在欢欢喜喜过大年,他挂念村里在家呆不住,大年初五就离家回到村里和同志们商量工作。我们在调查中,同他聊起村里的脱贫工作,贫困户哪家如何困难,打算如何增收甩掉贫困帽子,他都如数家珍。他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深为干群称道,我们也为之敬佩。
其二是政策到位,措施给力。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有:支持每个贫困村20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产。对于从事种、养业的贫困户,给予资金奖补(养牛者5000元/户,养猪10头以上、养羊30只以上者5000元/户;种花生5亩以上者200元/亩,种烟叶8亩以上者400元/亩,等等)。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通过建设周转房、保障房、普通安置房等,对于不同情况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无偿安置或资金扶持。还有对口帮扶、贴息贷款、业务培训、提供岗位等。
其三是有领跑创业致富者鲜活的示范力和诱导力。在强力开发旅游业的白云山、木札岭地区,木札岭组村民李双趁,她于2002年在本村首开农家宾馆,当时仅投资10多万元,床位不足20张,经过10多年摸索打拼,经营场地扩大了,宾馆档次升格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现已建成省级三星农家宾馆,床位达到120张,员工10名,年纯收入达50余万元。陈新房于2007年着手建农家宾馆,资金短缺,困难重重,但她心意坚,不退却,托亲靠友,又是借,又是贷,总投资180万元,终于把宾馆建成,安排床位110张。9年来,她还清了贷款、借款,又买了小车,勤奋经营,生意越做越顺手。在这种能人效应的带动下,老百姓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能创造条件跟着上的都迈开步子参与到旅游致富的这条路子上来,获得了理想的效益。
发展要有个过程,脱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有,基础设施整体还比较薄弱;县财政尚有困难,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还处于短板,建设资金不足;社会保障事业和设施滞后,一下子还满足不了贫困群体的生活需求;人们观念的更新、知识技能的提高、艰苦创业信心和决心的树立也存在参差不齐等等。
四、几点工作体会和建议
通过下乡实地走走看看问问议议,对于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好典型、好做法,倡导人们更新观念,树立信心,积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艰苦奋斗、勤劳增收的大气候。
二是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组织一批大项目、大工程带动农村基础设施跨上新台阶,为发展新型农业、引进生产项目搭建广阔平台。
三是政府主导,内外结合,鼓励多种形式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完善各项设施,为兜底脱贫提供保障。同时,为了帮助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择业创收,也为了使脱贫中的部分脆弱者得到进一步支持,亦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