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年。扶贫工作在各乡镇开展的怎样?有什么好的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会同有关人员,对我县扶贫工作任务较大的董王庄乡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董王庄乡位于宜阳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全乡辖20个行政村,2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60户,总人口31328人。全乡贫困户1664户,贫困人口5818人,其中8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4544人。按照扶贫开发3年规划,计划2016年全乡脱贫453户、1612人;2017年脱贫454户、1592人;2018年脱贫455户、1722人。目前,通过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技能培训扶贫等形式,全乡已脱贫460户165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组织。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乡党政办、纪委、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包村干部及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为成员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20个驻村工作组,分为4个工作片区,对20个行政村逐户逐人开展排查,摸清贫困人口基本信息,掌握全乡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二是制定方案。根据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结合董王庄实际,制定了《董王庄乡扶贫攻坚2016-2018年实施方案》,提出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8个贫困村结合各贫困户实际情况,确定精准扶贫措施,制订出发展规划并上报县扶贫办备案,从而确保2018年前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它12个非贫困村也都结合实际提出了巩固脱贫成果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
三是广泛动员。召开了由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和相关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及专题培训会,动员部署扶贫攻坚工作;对各村贫困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扶贫规划、脱贫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安排、培训。同时,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乡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工作主要政策、方法措施等,引导全乡干群积极行动起来,出谋划策、积极帮扶,确保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如期按计划完成。
四是搞好对接。召开市、县、乡帮扶人员与各行政村负责人帮扶对接会与座谈会,确保上级帮扶单位、帮扶人员与村两委干部、贫困户实现信息互通。选派12名领导干部积极与上级帮扶单位“一对一”对接,通过走访群众,深入农户,广泛征求意见等途径,了解和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扶贫攻坚工作方案,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
五是强化具体措施。1.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结合村情,实施符合各自实际的产业扶贫攻坚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动全乡217户869人脱贫。其中,武坟村发展肉羊养殖项目2个,带动14户65人脱贫;次古洞村种植花椒300亩,带动50户211人脱贫;通过落实5个贫困村互助资金100万,带动111户419人脱贫。2.实施企业带动扶贫。董大牧业有限公司通过从贫困户中招聘产业工人5人带动5户20人脱贫;武坟光伏发电项目从贫困户中招聘产业工人2人,带动2户5人脱贫;南岭服装加工厂从贫困户中招聘缝纫工9人,带动9户29人脱贫。3.实施劳动力转移扶贫。今年转移劳动力701人,通过外出务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4.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对深入山区且有技术、有意向的贫困户,结合全县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向县城搬迁10户37人。5.技能培训支持扶贫。通过养殖技术、缝纫技术、电焊技能、电工技能培训,帮扶69人实现就业致富。6.基础设施改造扶贫。投资230万,实施赵坡、官庄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项目,修建3.5米宽18厘米厚水泥路7公里,建饮水工程3处,建超市1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排污渠3530米,建垃圾池10个,新建村卫生所大门及围墙,新建文化室2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栽绿化树1530棵,建绿化带100米,建村室100平方米及配套。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董王庄乡地处宜阳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工业基础薄弱,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加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是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户总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三是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统筹协调能力弱。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以开展农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载体,选树“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美好家园”“科技致富”等道德模范,倡导文明新风尚,带动文明乡风建设,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解决群众思想贫穷的问题。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可靠、战斗有力、群众信赖、能够带领农村事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强有力的村委领导班子。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以8个贫困村为重点,完善村级公路网络,加强村出口公路和连村一般出口公路硬化、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等建设,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贫困人口吃水难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就医入学保障到户,实现贫困人口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彻底解决因病、因学致贫问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当保洁员,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垸,达到绿、亮、净、美、畅的环境效果,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增添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整合优势资源。抢抓机遇,整合新农村建设、村组道路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及各帮扶单位资金、项目、科技等优势资源,形成帮扶合力,集中攻坚。
五是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制定方法简单、利于操作的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严格考核,拒绝走形式、走过场。真正建立扶贫工作第三方监督机制,有机构、有人员、有措施。把功夫切实用在实现贫困户脱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