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先烈沉重托付让红色文化大放异彩
——县老促进会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汇报
孟津县“老促会”一班人,基本都是县里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老促会”成立不久,他们在下乡对老区进行调查研究和整理我县老区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流下感动的热泪,一次次地被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所震撼。
他们仿佛看到:孟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任春华的头颅悬挂在开封的城门上;抗日人士邢传统、徐繁铮被日寇狼狗撕咬得目不忍睹的惨状;爱国人士宋维亚身首两处的大滩血迹;孟津籍人孙发乾云南剿围,不幸受伤,肠子从肚子里流了下来,自己塞进肚里,继续战斗的英雄气概。
他们好像听到:任春华烈士临刑前高呼:“同志们,团结起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斗争!”孟津籍红24军军长司军三愤然说道:“困难在即,怎能高坐书斋,而不问苍生!”孟津籍红15军军长郑宝钟烈士坦然说道:“我为党为人民死也光荣,死我一个有啥关系?革命一定会成功!”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让这一班人夜难成眠。他们觉得宣传老区,宣传老区精神,让全县人民认识老区,了解老区,牢记老区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实现先烈未竟的事业,是先烈沉重的托付,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战争年代人们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对我国人的蹂躏、残杀,激发了他们自觉的爱国主义激情;解放以后,在党的经常耐心地教育之下,人们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社会发展到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用什么教育人们,教育下一代?老促会思考再三,我们觉得利用孟津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教育人们和下一代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方式。
于是,县老促会这一班人,不顾年高体弱,冒着三伏暑天的火辣太阳,不惧三九寒天的寒风刺骨,古稀人迈开双脚,深入到抗战时期孟津武装斗争最活跃的县最西部横水镇古县村,寻觅当年前辈的精神;来到老洛阳县县委书记韩林从事地下工作时的驻地送庄镇朱寨村,了解韩林对敌斗争的事迹,体味革命前辈的艰难困苦;走进抗日英雄李帮俊家里,了解李帮俊抗日的英雄事迹;去到县抗日武装大队大队长张保障故居,挖掘张保障的抗日的英雄胆识;去到孟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任春华当年所在学校,聆听人们对于烈士的记忆;去到洛阳涧北区委所在地常袋镇半坡村,去到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麻屯镇薄姬岭村,去到英雄村庄朝阳镇小梁村,去到孟津的山山水水,寻觅先辈的足迹。听了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县老促会会长孙顺通同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决心竭尽全力宣传老区,服务老区,改变老区落后面貌,回报老区人民和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做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宣传老区,让全县人民认识老区,了解老区,知道什么是老区,什么是老区精神。他们汇集中国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辑录出版了《红色记忆》一书;而后根据孟津革命历史资料,编写出版了《古津烽火》一书;还依据孟津近些年的巨大变化,编印出版了《孟津老促会十年》书画集;为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归纳了孟津老区的精神,在《新孟津》上发表,并且多次举办座谈会,弘扬孟津老区精神。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觉得还不能够表达其对老区人民和革命先辈的感恩之情,于是,他们决定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孟津革命展示室)。这一举动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时任县委书记吉振华同志说,凡是有红色资源的地方,都要建立自己的革命展示室,县政府还为此拨来了专项资金。
2012年12月,县“老促会”开始着手在县城办“孟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同志们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查找资料、核对图片,规划布局、完善展室内容,编写讲解词,制作版面,寻找实物,组织施工。
名誉会长、县委原书记、95岁高龄的卫乃如同志,不厌其烦地跟同志们讲述他亲历的孟津抗日的故事,成了孟津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活字典。老人家卧病在床,仍念念不忘县老促会的工作,他拿出2000元钱,让儿女们送交县老促会。资助老区困难群众和学生。
名誉会长,县委原副书记刘希文,身患癌症,临终前嘱托老伴说:“我想叫你从我以后的抚恤金中,拿出6000元钱。用2000元替交我最后一次党费,谢谢党对我几十年的培养和教育。拿2000元送到县“老促会”帮帮那些至今还没钱吃盐打酱油的父老乡亲,剩下那2000元交给县关工委,帮帮那些交不起书杂费的老区孩子上完初中……。
当时县“老促会多数同志的家属都有病住院,副会长王德仁的妻子,女儿都因病住院,他常常是晚上到医院伺候病人,白天照常忙碌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事。副会长张宝卿,妻子住院一年多,病得死去活来,直至病逝,还时常挂念着革命展示室的建设工作。副秘书长武振中同志的爱人摔伤了腿,办公室主任李定国同志的爱人摔伤了胳膊,但始终没有影响老促会的工作,常常星期天加班,有人说:“你们比上班时还忙。”
迄今为止,孟津全县10个镇,多方筹资近300万元,共建成10个革命斗争展示室,在黄河岸边上,树立了抗日战争皮徐支队渡河处纪念碑和解放战争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处纪念碑。这些都成了孟津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翔实、可靠,老促会会同县党史办的同志一起对展馆内容进行多次“会诊”,甚至有的展示室不断纠错,几易版面。县老促会提出“以管理提升质量,用讲解提高水平,从发挥作用看教育效果”。为此,县老促会对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两次评比验收,对各个展示室的讲解员由老促会办公室主任李定国同志精心辅导,在会盟镇和朝阳镇小梁村进行了两期认真培训,要求大家深挖革命事迹,做到:“展室有事件,事件有人物;人物有故事,故事要感人”。这样,讲解员的讲解声调起伏跌宕,内容振聋发聩,达到了生动感人的目的。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同志到孟津参观后说,“这个各县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孟津解决了”。全县所有的讲解员配备服装,佩戴标志,讲解动人处让人落泪,让人为之动容,让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教育效果。
如今,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全县四十六万人民认识孟津革命老区、了解老区、学习老区精神的生动教育基地。每逢假日或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干群学生参观学习,以当地的革命斗争英雄事迹教育当地干部群众。县委组织部、宣传部为此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党员干部、机关全体同志都要轮流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做到“五查、五看、五争当”,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新党员入党宣誓的会场,成了新团员入团宣誓的地点。会盟镇党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机关全体干部、各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小学师生有序地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有时候一天五场,半年之内,这个镇就组织参观了200多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2102年迄今,全县约有5万多人次在孟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了教育。一些到孟津旅游的人,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那些在孟津打工的外乡人,也认真地参观孟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还在留言簿上写上自己的感言。小梁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关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后,都留下了照片记录。县第三实验小学全体学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人都写了读后感。三年级学生姚永双,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后写道:“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我没有经历和目睹日寇侵华的暴行,但照样引起我痛恨日本鬼子的情绪,我们决不能让日寇的侵略暴行重演。先烈们的革命事迹使我万分敬佩,激起了我的大学梦想。我家虽然在贫困农村,但我要克服重重困难,发奋学习,早日成才,为建设富强祖国贡献力量。”麻屯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出了共产党人王长安同志的抗日事迹,在麻屯中学教书的王其吾的孙子王育松看后激动不已。他说,我爷爷王长安事迹在麻屯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出,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在国家遭受苦难之时挺身而出的高大形象,在同胞们遭受欺辱蹂躏时,他坦荡、磊落、决然地拿起武器,自觉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至死无悔。这让我更加敬佩他老人家。为此,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人民教师我应该继承祖父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老一代的革命精神去教育学生,让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抗日志士徐繁铮的儿子徐世豪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他被日寇杀害而动容,说道,决不能让日寇再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无忌,并且表示愿将69年前县政府为其父所立的纪念碑,无偿地捐赠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鹤镇西霞院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来了村民们的参观热潮。老百姓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会想起共产党人为百姓不怕牺牲的历史,致使这里的村风民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忤逆不孝人的人少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无私奉献的人多了,文明办事的人多了,图书室读书的人多了。为此《河南日报》2014年6月3日吕志雄发表文章评论说,孟津“用红色文化塑造乡风民俗”。全县人民,在革命先辈精神的影响下,正为“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而努力奋斗着。
孟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以后,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国家老促会常务副会长李广琦、河南省老促会会长胡悌云、洛阳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等参观孟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说:“孟津灿烂的红色文化了不起,孟津的发展成就了不起,孟津人弘扬老区精神的作法了不起。”平顶山市、焦作市组团到孟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阳的各个县(市)老促会都先后来到孟津参观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洛阳市委组织市离、退休的地厅级老领导30余人,来孟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时老领导个个兴致勃勃,称赞孟津的做法,说道:“孟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让我们回想起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老领导回到洛阳。夜不能寐,还写出了几篇观后感,发表在《洛阳老区建设》上。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省财政厅的领导、洛阳市卫生系统、农林水系统、园林局、供销社等10多个单位到孟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在留言簿上写道:“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审视现在,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搞好本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