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老区概况 老区政策 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 老区呼声 工作交流 红色记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区人物

TOP

拚将热血卫中华
时间:2011-12-22 08:59:22 作者:李英巨 李根柱 【
拚将热血卫中华

李英巨  李根柱

李鸿渐,字鹏飞,1891年生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西官庄村。鸿渐之名典出《易》之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少年的李鸿渐聪慧超绝,学业名列同辈前茅,性格坚毅富正义感。当时孟津农村百业凋敝,吸毒、赌博、嫖娼司空见惯。14岁的李鸿渐面对国破家难,对农村的不良民风深恶痛绝,亲笔书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中堂条幅,悬挂客厅自励并诫喻同辈,还利用农村社火组织文艺演出,鞭挞时弊兴教民间。1905年,李鸿渐自洛阳新学二附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洛阳二师深造。1910年,刚出校门的李鸿渐就任横水镇镇长,时年19岁。
辛亥革命前夕北方的中国政局动荡,土匪如毛,民不聊生。李鸿渐组织村民地方武装联防抗匪。1911年10月,洛南匪帮400余人乘夜袭扰孟津、新安结合部,占据村镇烧杀抢掠。李鸿渐联络新安县铁门镇同盟会员张方、马屯雅沟河南陆军小学毕业生革命志士谢楚才等联合抗匪。他们率领三方地方自卫民团,将这股土匪合围于孟津廛阳、李家窑一带,歼灭近百人活捉大部,致使该匪部元气大伤,其他匪首望风丧胆多年不敢进入孟津西部骚扰。
李鸿渐经常接触国民党进步人士,与他们交往甚密,并经常发表抨击时弊的文章因而引起执政者不满。当时反动军人政客刘镇华的镇嵩军驻守洛阳,暗通窍国大盗袁世凯捕杀革命党。李鸿渐遭人告密遂被通缉,幸有同志预先送信。李鸿渐得以先行脱险,以行医掩护经新安碾坪渡黄河流亡山西,后到陕西华阴一带。
陕西当时号称河南人的第二故乡,有很多河南人在陕西为手工业者和商人,李鸿渐联络河南老乡成立“河南同乡会”。后有幸结识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11师师长,陕西督军冯玉祥。两人十分投契,对中国政局看法观点十分接近,遂成密友并结为结义兄弟。1924年冯玉祥部移师北京,陕西境内受西北军马鸿逵部节制,而该时之陕西已有刘志丹同志在活动,密谋暴动。李鸿渐在基层与共产党人多有接触,并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1928年5月刘志丹与唐澍等策动“渭华起义”,因李鸿渐在渭南、华县一带很有群众基础,在刘志丹领导下李鸿渐直接参与策划了这次起义。起义失败后,李鸿渐随刘志丹撤至陕北,经常在神木、府谷、横山等地活动,并逐步开辟了靖边、保安、定边等地为根据地。
当时驻守陕北的为国民政府84师师长高桂滋部,高桂滋统治下的一地方民团驻守保安县汤家河镇,该民团对刘志丹的陕北农民自卫军威胁很大,不拨掉这颗钉子刘志丹部就很难在此立足。该民团团总名叫汤海燕,属下300余人,他们依山筑寨,寨子三面都是绝壁,易守难攻。
另外,当时在汤家河有汤海燕的一个枪炮局,枪炮局就是一个小型兵工厂,刘志丹的红军缺少的正是枪枝弹药。这个枪炮局共约50余名工人,这些工人大都来自河南孟津、新安、偃师一带。由于李鸿渐的联络策动,这些老乡们早就对红军有暗中资助。如,这些工友做枪前先到汤海燕处领料,领料后他们本着节约的原则,领20支枪的料做成后就是30支,枪做成后,把好枪暗中送给红军,把次一些的按应交数送给汤海燕。这样先后送给红军步枪48支。
当时刘志丹的红军装备很差,多数战士的武器为大刀、长矛、榆树炮,得到了这些枪支的红军如虎添翼,这些枪械对于艰难时期的红军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1931年11月,由于枪炮局工人陈天河的告密,枪炮局的其他工友全部被汤海燕扣押,汤扬言要将他们全部枪杀,情况万分危急。
被扣押的工友孟津横水人李建石、偃师的阎君尚在哨兵松懈时趁机逃脱,立即将危情报告红军。
为了解救这些工友,红军当即决定由李鸿渐带了5支步枪去找汤海燕交涉,意欲以枪换人,解救工友。汤海燕翻脸无情,竟将李鸿渐连人带枪一并扣押。
红军对汤海燕的做法早有提防,随即实施第二套方案。命红军4连和3连地方游击队去执行解救任务。4连组织了70名战士,在当地采药人带领下乘夜从汤家河寨的绝壁壁缝处绳索攀援而上,凌晨4点潜入寨内,随即出其不意发动攻击。黎明前结束战斗,击毙汤海燕及守敌150余名,余者全部俘虏,缴获步枪300余支,机枪3挺,手枪30余支,在押工友全部解救。
汤家河战役是刘志丹部在陕北扎根的一个奠基礼。李鸿渐在此次战役中也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红军在汤家河战役后实施扩编,成立红二团(26军前身),李鸿渐此时已是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任青年突击营营长。
1933年春,陕北红军主力红二团在刘志丹的率领下又发起了解放富县的战役,守敌营长杨步森化装后弃城逃跑,守敌大部被歼,余部被俘。红军的实力迅速壮大,富县的解放,使陕北根据地牢牢地控制了自己的南部门户。在解放富县的战役中李鸿新指挥有方,曾被红二团通令嘉奖。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胜利到达陕北,而早在该年7月国民党就调兵遣将对陕甘宁根据地实行了第三次“围剿”。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歼灭敌军109师于富县西境的直罗镇,又在追击途中歼灭敌军106师一个团于张家湾地区,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李鸿渐在直罗镇战斗中左脚筋被子弹打断,在医院伤愈后调任中共中央局任总务科科长。
1936年春,中央为保障陕北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后勤供应,特别成立了东征支队,深入敌占区打击地主武装,夺取敌人的战略物资。李鸿渐小分队活动在三交地区,截取敌方辎重和银元有9船之多,红军以这些银元为基础在古魂沟设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家银行。
1937年10月,受中央委托李鸿渐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赴伏牛山区协助建立豫西根据地。途径洛阳时,在洛阳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办事处主任吴芝圃同志,商谈内容主要有三项:一、在已成立的新安县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地方武装。二、动员、掩护豫西进步青年赴延安学习,壮大革命力量。三、充实豫西地方部队,建立党的领导机关。李鸿渐还特别将自己的助手李之放安置到新安县,组建以李之放、赵文甫、蔡正伦、邵文杰、赵天锡为骨干的新安县委。
充实加强力量后的新安县委班子,很快在新安、孟津等地展开工作。先后发展钱南平、韩大化、韩登高、任安石、介天超、韩光前等加入党组织,并以此为骨干先后介绍140余名进步青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学习。后来这些人多数都成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和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
嗣后,李鸿渐从洛阳赶往省城开封,代表中央和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协商,解决河南确山县境内的新四军第8团的装备和给养问题。由于李鸿渐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掌握得游刃有余,策略方法得心应手,致使程潜等国民党政府要员大受感动。程潜陪同李鸿渐带着大批物资,亲自赴确山县竹沟镇慰问新四军第8团全体官兵。
从开封返洛阳后,李鸿渐又前往驻洛阳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长官公署,协调在山西的八路军和国民党部队的联合作战有关问题。此后,李鸿渐抽空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横水镇西官庄村老家。当时,西官庄村驻扎有将要开赴山西中条山抗日的国民党部队。李鸿渐背负民族大义,不忘党的重托,怀着对日寇的满腔痛恨,特意组织军民发表了“团结对外,一致抗日”的讲话。讲话纵论国际、国内时势,慷慨激昂,现场听众达千余人,另有从四邻八村赶来的群众络绎于途,场面十分壮观,数十年后村中群众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津津乐道。这次讲话后,有不少青年当即报名赴延安参军,坚决要求上前线抗日的青年有数十人之多。
1938年2月,李鸿渐在完成赴豫任务后返回延安,而此时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好形势由于国民党的背信弃义而发生逆转,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趋于破裂。
1938年5月14日,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抗日志士李鸿渐在陕北古魂沟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终年48岁。参加抢救工作的陕甘宁边区医院护士长张桂芳、中央警卫排长周兴、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高岗等同志,怀着沉重的心情将李鸿渐的遗体送往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安葬。
1938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中央礼堂召开了由彭德怀司令员主持的追悼大会。一代革命功臣,一位民族的优秀儿子,永远长眠在他为之奋斗并为之牺牲洒过热血的祖国红色根据地的大地上。
周恩来副主席惊悉李鸿渐遇难的噩耗,眼含热泪久久凝望杨家岭夕阳里的群山,口中喃喃道:“鸿渐是个好同志呐!”
 
Tags: 责任编辑:老区建设促进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革命之路青春之光——韩路光烈士传 下一篇我所熟识的杜秉灿

老促会简介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革命老区县(旗、市、区),分布在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详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首 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老区概况 | 老区政策 | 调查研究 | 社会支持 | 老区呼声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10-2015 lyl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洛阳老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674号-1 编辑热线:0379-65287261 办公传真:0379-65287261